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黄春明是台湾当代著名的乡土作家和人民作家,就其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而言,“土地”和“人民”始终是黄春明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与动力。他曾一再强调:“我是绝对地赞成以真挚的人生态度为基础底关心人,关心社会的文学。”因此,他的创作有一种深深吸引人的力量,因为他始终是紧紧贴着土地和人民的心说话,这是他坚持的道德立场。60年代初期,黄春明带着他的处女作《“城仔”落车》正式步入文坛,虽然早期作品中曾受到过现代主义的影响,但这类创作并没有继续下去。从1967年起,随着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生活本质的加深认识,  相似文献   
2.
80年代以后的台湾,是社会发生深刻结构性变革的时期。从政治上看,世界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东西方“冷战”格局趋于瓦解,“和平”和“发展”成为不可遏制的世界潮流,台湾也不再是冷战棋盘上的一粒卒子;从经济上看,资本主义都市社会的基本成形,使整个台湾几乎成为“都市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中国,特别是它的台湾省,在近代、现代史里的最沉重的篇章都是与日本纠缠在一起的。如果确如某些史家所言,文学是某一时代的国家、民族、社会,以及它的意识形态及人民感情  相似文献   
4.
近 2 0年来 ,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十分骄人的成绩 ,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本文拟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切入 ,从华文文学在世界文学的整体格局中如何确定自身的位置和发展路向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情况 ,以及华文文学对人类文学经验的整合等方面 ,探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一体化可能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学中,权利一般可以被当作一种带有支配性质的行为,即支配他人和生产要素的行为。通过对他人和生产要素的现实支配,权利成为自我维护和实现经济所取得的手段。财产是人们拥有的,对人们有用的对象,是人们赖以进行经济活动并彼此结成一定关系的客体。财产本身是独立于主体的客观存在,本身并不体现什么关系,可以从不同角度  相似文献   
6.
7.
8.
二十年代乡土小说风俗描写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俗通常指一个民族在其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每个人“从他出生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他的经验与行为”①。从理论上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风俗包含着互相对立的矛盾双重性。它实际就是弗洛伊德与莱格说的“集体无意识”,它规约铸就着这个民族的性格。风俗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今天所讲的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改造社会、移风易俗,即是针对这两个方面而言的。自近代以来,一批先觉者从外族侵海的屈辱中,逐渐认识到民族文化中某些落后的成份。在承认异质文明的同时,开始建立起由…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与权力支配:民族国家构建视野下的习惯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习惯法是构建乡土秩序的基础,它大致分为“公”、“私”两类。以往的习惯法研究往往注重于“私”习惯法,而文章则着重考察建立在乡村权威基础上的公共习惯法。20世纪中国巨大的变迁可以看作民族国家建立的过程,国家权力开始渗透并控制乡村,它摧毁了旧有的乡土秩序,建立普遍规则统治,而习惯法作为一种旧封建陋习被清除。当今民间权威的重建,习惯法呈一种复苏态势,有效地影响了法的运行。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化在乡村的广泛深入,习惯法的影响成为一个不能确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夜凉如水,灯光晕黄,杯中的香茗散发着氤氲的雾气,正是展卷而读的时候。我手持钦鸿、潘颂德两位先生编的《范泉纪念集》(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随思绪悄悄地游走于还散发着墨香的字里行间,作为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第一人的范泉先生那曾一度被时间和记忆所湮没的音容笑貌渐渐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栩栩如生,慈祥温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