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肖河  郑文明 《决策探索》2005,(12):69-69
南阳市西峡县桑坪镇作为一个深山偏镇、经济穷镇,能够在短短4年时间内迅速成为一个商贾云集的深山名镇、经济富镇,其经验和做法,对于各地小城镇建设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乡镇如何快速起步发展区域经济社会,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潘蓉  肖河 《国际论坛》2020,(2):93-109,158,159
"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颇具改进潜力的理论机制,简单地批判和拒斥这一概念既无助于拓展对大国竞争的理论研究,也不符合对当前中美关系发展现实的直观感受。如果用军备、冷战竞赛或者破坏性政策来代替战争作为因变量,"修昔底德陷阱"理论更是能够具备相当程度的解释力。不过即使如此,利用该机制来分析当前的中美关系时,仍然要仔细审视这对关系是否适用于该理论的关键逻辑--美国对中国的实力增长真正地感到恐惧。从政治心理学中恐惧的概念出发,结合美国国内的相关讨论、政策表述和对华行为,可以看出美国目前并未恐惧中国,其行为更多是为了追逐利益和声誉,其整体对华外交政策以"碎片化"和"追逐风险收益"为主要特征。这意味着"修昔底德陷阱"可能尚未在双边关系中触发。美国的对华政策的主要变化是将"规范"中国的重点从政治和安全领域转移到经济领域,更多是其对冲战略的重心调整而非"质变"。"修昔底德陷阱"尚未触发的结论有其双重意义:积极而言,不必夸大美国的制华政策,激烈的经贸摩擦并不必然滑向"新冷战";消极而言,中美关系仍然有很大的恶化空间,如果持续互动不当,还会招致更具破坏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肖河 《东岳论丛》2013,34(4):78-82
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的结束不仅改变了国际格局,也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以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为首的诸多国际关系理论在预测冷战结局时集体失灵,使得理论界在冷战后进入了迷思破裂后的彷徨期。在美国学者们关于冷战如何结束的研究中,以沃尔弗斯为代表的物质主义者们和克莱默、英格里斯等为代表的观念主义者们进行了持续的论争,使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得到了丰富。另一方面,以加迪斯为首的历史学家们借理论预测失准之机,对整个国际关系理论的科学化趋势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在对冷战结束前夜对未来的种种理论预测、物质主义者和观念主义者的论战、历史主义者和国际关系理论家们的论战分别进行了回顾、梳理和评论的基础上,能够得出有关未来的国际关系理论应如何建设的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南阳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的战略举措来抓,强力实施中心城市、县域经济"两轮驱动"工程,引导各县市区以构筑产业集群为突破口,围绕特色谋发展,扩大开放增活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上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