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5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东汉中后期名士郭泰生命历程经历了三次转折,总趋势是由积极入世转向避世.他以其不仕不隐的独特风姿享有盛名.其行为缘于济世行义之志与乱世生存欲望的冲突.而士群对其行为持理解和赞赏态度,反映了艰难生存处境下士人的矛盾心态.后世对郭泰毁誉不一,表明不同时期士人在道义感和生命意识间取向相异,它所揭示的是儒家人格在中国士人心态史上的流变.  相似文献   
2.
汉晋南朝时期 ,不同政局下中央政府对隐逸的政策不同 ,多实行征隐 ,或为求贤 ,或为证明统治之合法性 ,或为变易风俗。当征隐不成而施诸威迫时 ,征隐变成反隐。征隐并非文的反隐手段 ,究其实源于统治者对隐逸有复杂的认识。其尊隐心态极其矛盾 ,既希望隐者入仕以尽君臣之道 ,若其不愿入仕又要尽量表示尊崇以示宽宏大量。统治者实行征隐或反隐 ,始终以有助统治为端的 ,并非只尊崇绝对的不参与、不介入的不合作。隐者适度的介入政治是被认可的。东晋南朝时期 ,帝王与隐者间关系不再紧张 ,已不是简单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 ,这与隐逸行为的变质、隐者风范的变化以及统治者自身素质改变等因素有关。隐者多有相当高的才识和德行 ,对于地方文教的发展以及地方秩序的维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方政府对隐者的政策以尊崇、表彰为主。若采取威迫方式 ,必然导致民心失所 ,地方混乱。隐者于朝野政治不可或缺 ,而要真正使其发挥功用 ,还需地方长吏充分认识到隐者的社会重要性并从行为上为其生活和实现社会价值创造条件 ,隐者与地方长吏间易结成良好的私人友谊 ,荐隐、岁供羊酒、时加赏赐或为隐者设立学堂等行为 ,都可以引导人们向善向贤 ,达到变风化俗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桓温并官省职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兴宁二年,桓温主持推行并官省职政策.这次活动涉及到政府各部门官职的裁省和人事的变动.该政策推行达10年之久,桓温卒后渐废弛.它由桓温强制推行,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结局是人亡制废.  相似文献   
4.
南朝士人隐逸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时期朝隐受社会尊崇,已为士人一种生活方式.其含义有两层:一指身在魏阙而心在江湖,意存世外,心思高邈,强调的是精神境界不同于一般士大夫;一指居身朝廷而无竞心,不妄交游,强调的是行为方式上不同于汲汲名利、攀附权势之辈.此时期士人多将隐逸归因于"性分",并看重隐者志向与行为统一与否,即"心"与"迹"是否一致.这反映出郭象玄学的影响.在整个社会尚隐的风气中,也有人对隐者和隐逸评价不高.  相似文献   
5.
刘惔出身于士族,生活在东晋立国及逐渐稳定之时,他最活跃的时间正值东晋清谈的盛期——咸康至永和年间。他以"简秀"的风神、渊博的学识、"往辄标的"的清谈风格、精妙的识鉴人物的能力成为风流之宗。他自信、重情而谨守礼法,重视君臣秩序;精勤政务,处事干练,洞察大局,并勇于自任。刘惔较好地实践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具有儒道兼综型人格风范。对刘惔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东晋中期的名士风貌和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6.
两汉之际隐者不畏死亡而坚持的是志节与信义;其隐居皆因对社会现状和政权当局不满。东汉初,隐者为“志”而隐,坚持不臣不友的独立人格。东汉中后期道家型隐逸人格出现并受推崇,此时隐者表现出对社会的批判意识。建安年间人们对隐逸行为多持否定态度。曹魏前期,隐逸人物风范的道家化,表明道家人格成为人们的理想人格一般都从隐者能激贪厉俗的社会功能方面肯定其存在的意义。曹魏后期,嵇康从追求精神境界和循性守志角度肯定出处两种行为。阮籍则否定超然事外而贱身的隐居方式,追求超然世外、遨游于精神之乡的高蹈行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