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8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齐物论>中,庄子实际上是从四个层次来论证怎样才能在悟道上算是达到了一个足以令人赞叹的境地,即最高的层次是"以为未始有物者",其次就是"以为有物矣",再次就是"以为有封矣",最后就是"有是非".庄子认为处在最后一个层次的人没有体悟到大道的精神,使"道之所以亏也".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校党团建设的实际,指出了实现党建带团建工作的途径,重点从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工作机制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学术活动的前期是从儒家的立场来阐述他的天命、性等哲学范畴,只是认为佛道思想与儒家的天命寂然不动的思想有相近之处。总体而言,在前期,王安石对佛道思想的基本态度是排斥,而不是调和。但是后期王安石从天道的无声无臭来吸收佛道思想。因而,在道本体上,儒家的立场逐渐淡化,以至于认为佛道思想在道之体上与儒家一样,于是对佛道思想的基本态度由排斥转变为调和。当然,王安石在外王上对佛道仍持激烈的批评态度。而学界动辄以一种笼统的调和论来概观王安石的思想,是没有对其思想前后嬗变与分期作细致辨析的结果。从哲学史上看,对王安石道本体嬗变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我们把握安石学术与二程学术关系演变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以正统儒家自居的学者对王安石《尚书新义》作出了否定性评价,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他的学术不正,但也并非完全否认其学术价值。王安石在《尚书新义》的诠释中表现出的一些思想例如君臣思想、对微子出走行事的看法及对法家思想的吸收利用,都与正统儒家思想格格不入,而这是因为王安石不仅遵循道德性的标准,而且也遵循智性和有用性的标准而形成的,是他的早期哲学思想在变法时期的延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对《尚书》的诠释中,苏轼从应物合乎情理性所要遵循的标.准情本论出发,用从众的观点批判了王安石从智性出发而以为精英分子可以违众自用的思想。王安石的《尚书新义》过分渲染了刑罚的作用,而苏轼认为治国决不可以过度依赖刑罚甚至重刑,因而对《尚书新义》中有关这些方面的诠释提出了严厉的批判。这种批判是以其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其中的分歧是二人的哲学思想在经典诠释中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6.
胡金旺 《中州学刊》2012,(3):129-133
苏轼用道与易的关系来构建其哲学体系.他认为本体之道只有通过易才能体认,悟道的关键是要做到无心.无心有三种含义,因此,悟道的方式也有三种.在第三种方式的悟道中,苏轼将实践的效果提升到本体的高度,凸显了他哲学的独特品质与价值.性情论是苏轼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也是内在于道与易这个结构体系之中的.  相似文献   
7.
二程天道本体的实质是天理,而天理就是仁义礼智信,就是道德本体,它是外王的基础和根本。二程这种政治思想模式对后世政治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将人伦上的修己与政治上的治人混为一谈,用人伦之法来从事政治等事业。当代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正在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长远眼光和大局出发,进行积极的全方位的深化改革,以此来消弭由于历史和现实所形成的各种顽疾。  相似文献   
8.
《洪范传》是王安石一篇重要的学术作品,但学界对其写作年代尚未达成统一的意见。因王安石的学术思想具有明显的阶段分期的特点,因此,确定它的写作年代对于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很有必要。与以往学者从该作品的最早版本,或从王安石对旧作进行“删润缮写”的时期来确定其写作年代的途径不同,通过分析王安石道本体论的演变,不同篇章中相关思想的关联及其人才观、君臣观思想内容所属的阶段来判定,认为传世的《洪范传》文本的写作年代应该被确定为王安石熙宁三年上呈给神宗皇帝前夕,属于其后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在《齐物论》中,庄子实际上是从四个层次来论证怎样才能在悟道上算是达到了一个足以令人赞叹的境地,即最高的层次是“以为未始有物者”,其次就是“以为有物矣”,再次就是“以为有封矣”,最后就是“有是非”。庄子认为处在最后一个层次的人没有体悟到大道的精神,使“道之所以亏也”。  相似文献   
10.
胡金旺 《理论界》2009,(11):180-182
杜维明教授认为古代中国文明所表现出来的延续性是由于中国人对于延续性的偏好。本文认为并非如此,中国文明的延续性是由于中国文化中所导致的延续性的根源一直延续下来,因而文明就表现为一种连续性。在轴心期中西文明突破的实质内容不同是中国文明延续性不同于西方文明突破性的一个外在原因。中国文明在轴心期所发生的突破主要是从对人内在反省的角度来进行的,这与延续性的多神信仰和巫术崇拜之间展示了在两个不同向度上的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