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互文性理念把文化看成是由文本构成的复杂网络世界。使用考察生物进化史的逆向思维方式,常常会揭示出潜在于文本间的系谱关系,从而披露古老的简单、平淡如何蕴含着后世惊人的复杂。《诗·关雎》中的叙事母题"寤寐求女",至今活在北方的口语中——"做梦娶媳妇"。它在古代文学互文网络中穿越两千五百年,最终在《牡丹亭·惊梦》中完满现身。  相似文献   
2.
3.
一个颇耐深思的现象:<诗>称言志,可是全书从头到尾无志字;<诗>主抒情,然而终三百篇只发现一个情字,而笔者以为此情当读为精.志字另外具文探讨,本文专说情何以为精.在笔者看来,研判精与情之间这一转换,对于廓清春秋、战国之交的宗教、哲学、精神、心理、审美几方面相互关系,理顺后世一些文学重大母题的发端、走向,都是不可多得的个案,值得十分重视.  相似文献   
4.
读汉魏乐府小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汉铙歌《战城南》一诗,今人率以为诅咒战争与劳役之诗,至其所战之城则不能确指。蒙按逯钦立先生说此诗,以为“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句,上“梁”字衍文,“何”系“河”之譌,而筑室盖指汉武取河南置朔方郡事(详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本诗校语)。逯说是也。《盐铁论·轻重》叙汉武边事,言边民“父子夫妇内藏于专室土围之中”;魏文帝《至广陵于马上作诗》:“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是开边屯田必须筑室之确证。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而此诗始言“枭骑格斗死,驽马徘徊鸣”,继言筑室河南河北,是新战之城系长城无疑。此意唐人犹解。李白《战城南》云:“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  相似文献   
5.
从“空桐”与“奎屯”关系看夏文化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古汉语词"空桐",是阿尔泰语"奎屯"的对音,"奎屯"的意思是寒、凉。古汉语中吸收了很多阿尔泰语,尤其是黄河以北的山川地理专名。其中"空桐"就是典型例证。在古汉语的众多历史文献中,凡是出现"空桐"词语的同时,都有与黄帝行迹或传说的记载,由此可以推知黄帝很有可能是古代游牧民族的领袖或神,所以夏文化即黄帝文化起源于游牧文化,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五帝之首的黄帝当然就来自游牧民族了。  相似文献   
6.
远读赵本山     
赵本山既是公众眼中站在风口浪尖的大明星,也是自认周旋于名利场的不变的小农民。对他的赞赏有多少。对他的争论就有多少。国学家艾荫范先生以极为深厚的人文视角观察赵本山其人及其艺术范式与源流。论及之处绝非泛泛之谈抑或口舌之争,敬请读者一阅为快。  相似文献   
7.
阜新地区明确而具体地被载入的史册是元朝修的《辽史》,这同周边城市如朝阳、北镇相比至少晚了一千多年。但是,阜新一经见诸载记就是个发达地区,其文明程度可能远超中原偏僻州县。原因简单,当初的阜新是靠内地移民发展起来的。契丹贵族对中原王朝频频用兵的直接目的就是掠夺财富,而俘获汉族人口是财富之大宗。  相似文献   
8.
载籍中民族语的解读可以增加历史研究的维度。本文就《魏书.官氏志》中八个鲜卑姓氏的汉译,从音读、文献两方面作出说明。文中重点强调徒何为鲜卑语,由此推及辽西古国屠何和西迁的吐谷浑俱此鲜卑部族,同时讨论了它同楚国的文化同源性。  相似文献   
9.
小令中描写的直观场景埋伏两重喻意:"绿肥红瘦"指代春光渐去是转喻层面,这是至今被读者所赏识的;但海棠和绿暗红稀又暗示美人迟暮,这是其隐喻层面。开掘出后者,乃见这首词系李、赵一双青年夫妇闺中的诗性调侃和情感交流。  相似文献   
10.
秦统一结束了西周种姓贵族等级分封制,开辟了皇权至上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二千年统治历史。史家把这一变革从根本上归结为新兴地主阶级对奴隶主贵族统治的胜利。秦帝国承袭并发展了春秋以来中原列国的许多创造,但它也把北方的草原文化融进了缔造帝国、构建社会的制度、习俗和观念种种创新之中。因此,从某种意义或别一角度说,秦汉帝国乃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联手打造的辉煌。用经济——文化类型学或民族学去透视这一历史变革及其前因后果,将可能拓宽我们的眼光,改变成见,作出许多新的有价值的结论。这里只想略陈陋见,就正方家,因此只粗列纲目,展示秦民族、秦帝国体现游牧文化精神的若干现象,并援引其他游牧民族相同或相近的习俗加以佐证,只求说明问题,点到为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