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大学>之"三纲"八条",乃注重心地、内外合一的道德修养,而这正契合"心学"之基本精神,本文就"心学"的角度以<大学>加以具体阐述,以有益于现代人们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2.
作者在台刊《哲学与文化》第30卷第6期上发表文章认为,儒家的道德传承自孔子至孟子这一时期,师师相传,皆以“悟道”———彻证自心本性为标准。至孟子以后,儒家的道德便一直沉寂,汉代董仲舒时期才兴起了对儒学的研究。但是,儒学研究与儒家道德并不是同一回事,儒学属于文化现象学的范畴,儒家道德则是属于实证自心本性的范畴,尽管从汉代董仲舒至唐朝这一时期儒学大兴,尽管不乏其学术大成就者,但是,就“孔孟之道”而言,却是无人能够亲证的。历史再发展到唐宋,由达摩而来的禅宗—心法的弘扬,才使得中国读儒书之人借禅宗得以豁然顿悟“孔孟之道”…  相似文献   
3.
孔子道德修养方法探讨苏树华孔子生于春秋末战国初,那正是我们民族打打杀杀乱作一团的灾难时期,民族的灾难民生的痛苦,以孔子的论断皆是由于人伦文化的道德基础渐坏所致,正如他在《易经,坤卦》的文言中所言,“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慎独境界有三个层次:第一,"明明德"前的慎独:以善为本,谨守善道.第二,"明明德"后的慎独:唯道是从,渐除习气.第三,大圆满层次上的慎独:君子不器,从心所欲.儒家慎独的这三个层次,皆是心地上的修养,与只强调外在行为的"谨慎独处论"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