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
如果把人的认识看作一种“活动过程”,那么就不能否认在这种特殊的“活动过程”中,存在着“技巧”“技能”等问题,尽管现代自然科学(?)不能通过生理解剖的手段直观地捕捉到“技能的表现”,但每一个心智健全的认识者却都可以从自身的认识中体验到认知技能的存在,哲学认识论也可以从认识的一般性问题的研究中证明认知技能的存在。一、认知技能的一般概括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哲学界展开的关于“价值”问题的讨论,已经涉及到了“认识的价值”,“知识的价值”,“文化的价值”以及“真理的价值”等等。这些讨论对于人们深刻理解“价值”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把“价值”作为认识论的范畴,目前的讨论还仅仅涉及到问题的一个方面,即“认识”方面。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实践,其价值性问题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试图就实践的价值问题作一些探索。一、什么是实践的价值实践是一种社会性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包括了五项基本要  相似文献   
3.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相互依赖的基本范畴。在当前的认识论研究中,关于“认识主体”的探讨非常活跃,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相比之下,“认识的客体”却似乎受到冷落。这种主体与客体研究的不平衡状况,不仅影响人们对认识过程的探讨,而且也势必影响对主体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对认识的客体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作出新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需要与认识     
人为什么能发生认识?人为什么进行认识?唯物主义认识论如果不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不管它同唯心主义的争论表现得多么激烈,最终仍然无法击败唯心主义,因为它没有从“大前提”上冲击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把“意识”、“认识”、“思维”“当作某种现成的东西”,“当作一开始就和存在、自然界相对立的东西看待。”恩格斯提出了上述问题,并认为“意识”“认识”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恩格斯虽然正确地指出了认识的“起源”,却没有正面回答“人为什么能够发生认识?”或“人为什么要进行认识”。现代认识论的研究,应该把问题的答案沿着恩格斯的方向向前推进一步,这样,对上述问题的正确回答应该是:“需要”决定了人的认识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辩证哲学从一开始就植根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而军事实践对辩证思维产生的影响则显得尤为突出。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与政治上的争霸和兼并,社会的变革以及经济生产的发展等重大社会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它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战争这种社会实践,虽然不象生产实践那样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的衣食住行,但却关系到人们的生死、存亡以及社会的安宁或动荡。因此,它不能不象生产实践一样影响着人们的意识、思维和语言。战争是血与火的社会实践,它诱惑  相似文献   
6.
社会心理是历史唯物论的重要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晚,水平较低,至今连“社会心理”这样的重要范畴都被排斥于唯物主义历史理论之外。这不仅影响了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也妨碍了人们自学利用“社会心理”正确地推动工作。今天,社会心理科学的研究有了一些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来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了。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的社会历史,马克思对“人”的理解是侧重它的本  相似文献   
7.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世界,这是认识论各派别公认的“客体”。物理学的研究过程,是认识的主体一人去探讨客体、认识客体、发现客体秘密的过程。物理学的发现,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成果,这些成果记载的是人类在每一时期所达到的认识界限,而这些界限又是主体认识能力发展状况的标记。所以,把物理学发现的历史贯通起来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出人类认识能力演变过程留下的轨迹。在有文字记载的短暂历史中,这条轨迹表现为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上,主体认识能力表现出四种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论认知定势     
在人们视野之内的事物,为什么有人视而不见,有人却异常敏感?面对同一事物,为什么有人产生出这样的认识,有人产生出那样的认识,并且这些认识往往相去甚远?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全在于认识对象的变化,往往是由于认识主体的不同。更确切地说,是由于主体认知定势的不同。每一认识主体,都有自己特殊的认知定势,认知定势的不同,决定了认识结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