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作者对元代义侠杂剧文化的内蕴进行了探讨,指出北方文化、汉儒文化的濡染,元代现实生活的黑暗是元代义侠杂剧发生发展的肥沃土壤。  相似文献   
2.
金庸武侠小说的广泛传播是当代中国文坛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而这种景观的出现与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首先是中国数千年以来就绵延着浓郁的任侠尚武的文化传统;其次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儒家文化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而义侠的价值取向以及所追求的伟岸人格的理想与儒家文化有着渊源关系;复次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是现代华人的心理需求,即渴求英雄的心理和故事型审美心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琼瑶小说《几度夕阳红》表现了深沉而平和的东方式悲剧以及达情达理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她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较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传统伦理规范的束缚,是造成悲剧的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4.
文康小说中的旗文化——晚清小说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康小说《儿女英雄传》不仅反映了清代后期汉文化对于满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且再现了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旗人文化的残存状况及其表现形态。拟从旗人的民俗礼仪、语言文化以及形象蕴涵三个层面探讨学界涉及甚少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儒文化已积淀为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晚清武侠小说深受其熏染,尤其儒家尚义薄利观念,影响至深。侠所尊奉的士为知己者死的忠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信守诺言,生死与共的信义是义侠之“义”的精神所在,而这均导源于儒。崇尚刚健,自强不息的伟岸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基本精神,亦为儒家所礼赞。晚清武侠小说中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能灭己威风、长他人志气及英雄相互倾慕心理均体现了这一精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