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在即将成为执政党前夕,就对可能出现的腐败问题作了清醒的估计,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建国后,在腐败现象之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遏止和清除腐败,使党充满勃勃生机和强大的战斗力,这对于我们党当前的反腐败斗争是极其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高等学校向大后方迁移 ,为西南地区的教育近代化提供了历史性契机 ,它为西南带来了大批高素质的近代教育人才 ,促进了西南地区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和初、中、高各等教育的发展 ,高校内迁对西南地区教育的影响是深远、巨大而持久的  相似文献   
3.
苏南土地改革中的富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南土改对富农问题的政策根据是中共中央有关保存富农经济的方针,同时又针对了苏南的具体情况。苏南富农在土地改革前每人平均占有和使用的土地为当地平均数的两倍以上,他们以自己耕种、雇工耕种、出租等方式经营土地。苏南富农对待土地改革的心态是极为复杂的,拥护者有之,怀疑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苏南各地征收了半地主式富农的出租土地,保留了一般富农的出租土地,对富农的佃入土地抽动较大,对富农的其他财产全部保留。苏南在处理富农问题的过程中曾发生过对富农乱斗乱打和提升富农阶级成分等过左行为,但很快得到纠正。苏南富农在土地改革后每人平均占有的土地仍为当地平均数的两倍以上,苏南是中国大陆保存富农经济最成功的地区。富农经济的完整保存为此后苏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1950-1952年,华东新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华东新区土改与北方老区土改相比显示出政策水平相对高一些的特点。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中共中央华东局所采取的土改方针及处理地主阶级和与土地有关的工商业者的土地财产、保存富农经济、划分阶级成分、土改干部必须遵循的纪律、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是华东新区土改得以顺利推进和胜利结束的中心环节。当时,饶漱石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华东新区土改是在他的领导下进行的。饶漱石在制定华东新区土改的方针政策措施和领导华东新区土改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饶漱石后来在“高饶反党联盟”事件中犯了严重的错误,中共中央对饶漱石所犯错误的处理是正确的,但饶漱石在领导华东新区土改中的贡献应该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增强执政意识,明确执政理念,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推行党内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实现党的领导法治化,坚持依法执政,转变执政方式等几个方面论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6.
世人对毛泽东人口思想的认识存在三大误区:其一,毛泽东主张人越多越好;其二,错批一人,误增三亿;其三,毛泽东的人口思想是造成今天中国人口庞大的原因。其实,毛泽东的人口思想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对马寅初的批判并没有影响当时的人口政策,错批马寅初也不能归咎于毛泽东一人。另外,建国初期的人口剧增和今天中国严峻的人口问题的出现有其复杂的主客观因素。毛泽东的人口理论并不对其构成实质性的影响。节育和计划生育思想一直是毛泽东人口思想的主基调。  相似文献   
7.
莫宏伟 《广西社会科学》2005,(2):126-127,133
苏南在土地改革后不久 ,部分地区曾出现了土地租佃、买卖、抵押、包种、赠送等土地关系变动情况。由于当时地主、二流子被禁止出租和买卖土地 ,富农、中农担心二次土地改革 ,他们一般不敢买进土地 ,贫农、雇农没有能力买进但也不愿卖出土地 ,因此 ,土地改革后土地买卖现象并不普遍。  相似文献   
8.
坚持民族团结是中共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政策。建国初期,毛泽东立足于我国多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把坚持民族团结提高到革命和建设的成败、民族和国家兴衰的高度来认识。  相似文献   
9.
莫宏伟 《学术论坛》2005,(7):136-139
永佃权是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产物,它是指佃户拥有土地的永久耕种权(田面权),而业主拥有土地所有权(田底权).永佃权土地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等省,而苏南最广.永佃权是通过购买、开荒、改良土地,典押土地,分封土地等路途而来,它可以典押、买卖和转移.永佃权土地的租额一般占土地正产量的40%左右,其价格因时而异.永佃权对于建立一种比较稳固的社会关系(租佃关系),发展农业生产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34年至1936年,三大主力红军在战略转移途经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时,宣传和实践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抗日救国的主张,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干部,提高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思想觉悟。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观念从此深入西部少数民族人民的心中,他们开始从封闭沉寂的状态中逐渐走了出来,迈上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征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