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6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探讨修身问题是韩婴<韩诗外传>的一个重要内容.韩婴倡导修身,他兼采孟荀两人在修身问题上的说法,不过,韩婴并非简单地杂凑孟荀之说,他是将孟子的求"放心"与荀子性恶论中学以成善的观点相承接,由此形成其颇具新意的修身思想.  相似文献   
2.
对事实态人际关系的绝望和对儒家人际关系主张的拒斥,使庄子由对事实态人际关系的关注转向对理想态人际关系的探求.庄子的人际关系主张大致可归为三方面:第一,"道"是理想人际关系的核心;第二,"无我"是开展人际关系的出发点;第三,个体精神之自由与人我关系之和谐的统一是人际关系追求的目标.个体本位性、去依附性、非功利性则是庄子人际关系思想的三个特点.庄子的人际关系思想对今人思考和确立合理的人际关系思想理念富有教益.  相似文献   
3.
孟子“不动心”思想探析萧仕平对于孟子的"不动心",不少论者都有所注意,但其结论多仍有商榷余地。笔者认为,从《孟子·公孙丑上》看,孟子的"不动心"与同出于该篇的"勇"、"志"和"气"、"浩然之气"是一气呵成的,它们是孟子循序同一思路而进发出来的互有联系...  相似文献   
4.
自幼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为陈嘉庚先生形成其正统观念提供了基础。对陈嘉庚先生来说,地理一统和道德要求是判定政权正统与否的标准,特定的历史背景还使他受到汉族正统观念的浓烈影响。陈嘉庚先生的正统意识促成他从反清到拥蒋,直至最终支持共产党的一次次重大政治抉择。  相似文献   
5.
儒学史上,儒学家对“诚”、“信”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诚”被认为具形而上意义;“信”,则更多地被注意到它的工具性价值。儒学史上被这样理解“诚”、“信”大体上可以归为法理学家富勒所说的“愿望的道德”和“义务的道德”两种道德类型。按“愿望的道德”和“义务的道德”的道德二分法来领会传统儒学中的“诚”和“信”,对我们思考当前诚信道德建设的理路不无启发:第一,“信”作为“义务的道德”提示以公共法规提供现代诚信道德的制度保证,第二,“诚”作为“愿望的道德”提示以私人信仰提供现代诚信道德的心理源泉。  相似文献   
6.
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分别对应于静态和谐与动态和谐。从社会和谐的角度论,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启发我们应识别和区别对待存在于社会个体身上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异质性。借助这样的视角领会和谐社会的议题,便于我们进一步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家文化中体认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的思想资源,挖掘道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为儒者,黄道周不乏对“仁”的见解。在对“仁”之由来的理解上,黄道周承继程朱,认为“仁”来自于天,人内心之“仁”的根据在于天地宇宙具有的道德本体;在关于求“仁”途径的分析上,黄道周秉承朱子,把“格物致知”认作是“求仁”的具体方法,要求通过“格物致知”回复到“天地之性”,从而拥有“仁”;在有关“仁”之效用的看待上,黄道周把“求仁”视为个体生命的需要,认为只有获得“仁”才能成就个体的生命价值。黄道周本人毕生行止也提供了诠释其“仁”之思想的极佳范本。  相似文献   
8.
不同理论视角下的社区自组织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社区自组织研究是当前社区研究的前沿课题.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公民社会理论和法团主义理论主要探索了社区自组织生长、发展的背景,培育、发展路径等;新制度主义理论则强调自组织机制对秩序和制度的基础性作用;治理理论则揭示了社区治理内在地要求社区自组织的生长,进而成为新的治理工具.总而言之,社区自组织正成为社区建社的一种新方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