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5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综观历史 ,教育衰败总有原因 ,教育繁盛定有理由。无论成与不成 ,政府作用总是主导因素。在政府控制力减弱时高等教育必然会出现多种多样的走向。而当我们换一种眼光来分析那些成功范例时 ,忽然发现了无需集权也有可能办好大学的道理。认为 :无力而治是迫于无奈 ,无为而治是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2.
真与善的两失:当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困境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坚持了近代自然科学将“真”与“善”分割开来的方向,继承了自然科学在真确性方面的两个妄断;又具有自然科学所没有的特殊的方法论困局,即人被“事实化”的问题;由于“价值中立”原则被误用,所以社会研究对“非善”有纵容的倾向。“善”在当代作为一个个人性的命题,与社会科学研究对知识之普遍性的追求之间存在矛盾。唯科学主义的态度,导致中国社会研究领域没有及时吸取方法论哲学和知识学的前沿成果,是真善两分和真善两失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论高等教育的内部质量保障与外部质量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包含内部质量保障与外部质量保障两个部分。它们是一个阴阳依存、互为共生的整体。但是现实中这两者之间却存在主体意识模糊、社会评价单一和自主性缺乏的悖论。为了达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本文提出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与外部质量保障应该"以内为主、以外促内、内外并举"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4.
涂又光先以哲学为基础,进行文化研究,又透过文化视野,揭示中国高等教育的总规律。中国高等教育总规律不在"别处",就在《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在于修养人格整体,"新民"即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最佳关系,"至善"则为教育发展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5.
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未否定教师的作用,只是在高校里,教师起作用的方式和角度应与中小学有所不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师应成为一个促进者,作一个“方便学习的人”。也就是说,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手段,而由学生自己决定怎样学。高校教师认识到  相似文献   
6.
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符号之一,是其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学精神交融其中。在此,我们从大学文化传统出发,对云南大学校园景观进行简要解读。  相似文献   
7.
一、引子 古往今来,学校围绕如何提高教育质量进行了反复的实践和探索,产生了无数精辟独到的学术观点,也由此造就出许多优秀的教育家。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也只能说,对此只有好答案,并无圆满的答案。 “八五”期间,中国高教健康长足地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也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才刚刚起步,其声势及带来的震荡已波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当然也波及到高等学校和高校中的每一个人。教育的出路何在?今后的办学质量怎么提高?高校改革的当务之急是什么?理论家们各抒己见,纷争顿起,莫衷一是。笔者在此重新提出那个人人都谈但人人都谈不清的问题——人,特别是高校的管理者。人的问题依旧是一切问题之本。人的观念和意识不更新,人的行为方式不与更新了的观念相吻合,则解放思想将永远停留在“思想境界”,既难演变为改革之实践,也无法做到真正的实事求是。鉴于  相似文献   
9.
实施个性化教育,造就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一流人才,是世纪之交世界高教改革与发展的走势之一。而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首要因素,在于高校所设定的培养目标,它是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指南,直接规定着学生的成长走势。在正确的教育方针指导下,高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与公民素养的关系不是一个新命题。文章旨在从时间流变、空间扩展以及个体社会化这三个向度上,重新揭示其间的关系。通识教育是纵向的时代发展,横向的世界交往,以及学生个体融入社会群体必经之桥梁。其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国度的表述不尽相同,教育的目标、内涵、外延、职能、责任也会随时代发展而更迭汰变。但通识教育所发挥的中枢职能功用从来不可或缺也不可替代,如若疏漏或者偏颇,既会导致教育的失职,也会造成健康公民社会的缺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