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1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红色经典”是“17年文学”特定的“历史情境”的必然产物 ,其“史诗”性的创作追求一方面成就了“经典” ,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其缺失 ;自“红色经典”诞生起 ,其随政治波涛起伏荣辱的历史命运更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现象。文章认为对经典的批评要以一定的文学理想境界作为每一位批评家的“果核”和“底子” ,从而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分析其文学意蕴 ,确立其文学史意义 ;轻易作出武断结论的批评态度是不可取的。同时文章也提出 ,当代文学要在新世纪开拓出一片新的天空 ,如何正确对待文学维度与政治维度关系仍是一个必须跨过的堤岸。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作为桐城派中兴大将,因地位显赫,社会交往频繁,古文题材广泛,主要涉及治国修身之道,为阵亡将领作墓志铭,为属僚友朋赠序,为丈人墨客文集题言,为文学家、政治家、学者作传.艺术风格上,师承韩愈笔法,一改桐城派呆滞平直、"窳弱之病"以及"懦缓之失",汲取骈文腴丽华美的声色,奇偶互用,借鉴两汉大赋之笔势,变方苞、姚鼐之醇厚雅洁,而追求雄奇恢宏,光明峻伟.  相似文献   
3.
洛夫与李白     
"诗仙"李白与"诗魔"洛夫虽然时空远隔,但诗成为两人联结的精神纽带。洛夫不少诗引用、化用了李白的诗歌名句,更有《李白传奇》等诗在精神上与李白进行对话。在创作手法上,李白追求的浪漫主义与洛夫修正的超现实主义也有相通之处。在诗歌风格上,李白以"瑰奇"著称,洛夫则以"惊奇"出众。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论是古代思想家、文学家对文学的创作、欣赏、批评的论述,是古代士人精神风貌的反映,也是其文化心态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文论内容丰富,密切关注人的伦理道德世界,在文以载道、以理节情和知人论世三个向度上均体现出鲜明的伦理特征,影响和规约着中国当下文论和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余光中《乡愁》和洛夫《边界望乡》为台湾乡愁诗歌的“双壁”。两位诗人都有着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又不约而同走过由“西化”向传统回归的诗歌创作之路,时空阻隔所产生的乡愁为《乡愁》和《边界望乡》共同表现的内容。余光中《乡愁》在一静态的情境中创造完成,所表现出的乡愁情感具有普适性、共通性;诗作结构整齐,节奏静缓,意象朴素明朗,语言体现了一种纯净之美。坚持创造性为诗歌生命,洛夫近乡情怯而作《边界望乡》,抒发的是极具诗人个体性的乡愁体验;诗行参差,结构跌宕,节奏激越,意象新奇,诗歌语言散发出魔性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衡岳文化传承久远、积累深厚,受其熏陶和影响,现当代衡阳作家群地域共性鲜明:一是具有大胆创新、勇于担当的“锐”性特质;二是乡土意识和乡土情怀浓烈;三是阳刚与阴柔并行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7.
老舍名著《骆驼祥子》(已下简称"《骆》")的成功在于塑造了祥子这个主人公,而祥子的成功塑造与作品中众多次要人物群落的精彩刻画密切相关.文章着眼于这一被人忽视的联系,结合文本对《骆》的次要人物群落进行了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8.
现代湘籍作家大量运用方言土语进行文学创作,其话语改造及文本出场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方言话语的原生态直接出场,独特的地域声音、别样的方言词汇和古朴的方言语法在文本中登场亮相;二是方言话语的间接性再现,有注释、加引号以及同义复现等多种出场方式;三是方言话语本身成为文本的表现对象。这些方式实现了方言话语的文本审美化再现,是现代湘籍作家在方言写作形式上的开拓和贡献。  相似文献   
9.
"诗魔"洛夫虽然多年定居于台湾和海外,但其个性气质、诗歌写作与湖湘文化关联密切。洛夫出生于湖湘大地,文学初步也始于湖湘,其秉性也受湖湘文化熏陶。在湖湘情结的作用下,洛夫诗歌中存在大量具有鲜明湖湘文化指向的意象,而乡愁抒写也成为洛夫诗歌一种重要而特别的类型。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由于契合文化思想重建的时代要求,尼采学说盛极一时.据不完全统计,陈独秀、蔡元培、胡适、傅斯年、田汉、茅盾、郁达夫、周作人、李石岑等人都曾是尼采的热情崇拜者、大力宣扬者和热心翻译者.在文学上,尼采学说的闪光,同样为现代中国作家带来了新的思想资源,新的创作灵感和激情,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期留下了一批尼采印痕的文学作品.这是尼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贡献.在诸多现代作家中,鲁迅、郭沫若虽然不是最早接触尼采哲学的人,但尼采对他们思想观念、文学创作的影响最为明显、最为典型.因此,比较两者对尼采接受、契合、疏离历程的异同,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