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7篇
综合类   1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4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两汉文献中的经籍传注——《两汉全书》编纂杂识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部两汉文献中,为前代或当世古籍所作的各种“传”、“注”、“解”、“说” 、“笺”、“诂训”、“章句”等,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经籍传注是基于对一定专书整体考察而作出的系统注解,与此前散见的训诂资料有所不同,已具有一定的学术个性,是一批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学术著作。它们的应时产生,是经学繁盛的直接结果,也反映了经学发展对一般古籍研究的影响,以及经学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汉代社会之多元文化的发展。《孟子章句》与《楚辞章句》是一直为后世所重的两种章句体传注,前者推崇孟子、后者赞颂屈原,曾在中国思想史、学术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先秦<易>学已有了相当的发展.汉初传<易>者继起,<易>学开始成为显通学派.昭、宣以迄西汉之末,今文<易>前后承传大畅其势,以孟、焦、京为代表,形成新的<易>学体系.东汉<易>学的演化表现在今文<易>学与谶纬的合流,以及古文<易>学的由微而显.汉代官学地位的确立大大推动了<易>学空前广泛的流传,而象数说的突出发展构成汉<易>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3.
两汉是我国古代经学全面确立时期,也是经学获得繁荣的第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经"是对于一部分儒家典籍的专指与特称,"经学"则是以诸经为对象的阐释、考辨、研究之学。"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是始见于汉代经学史的两个不同派别或学术系统,两者的各自发展和交互论争贯穿于两汉,也影响到后世。两汉四百年经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主要成绩在于保存和整理了一批重要的儒家经典,贡献了一批有多方面学术价值的经解、经注,并在治经的若干原则、方法上形成了"汉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前记《太玄》是西汉扬雄精意写成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全书结构形式处处模仿《周易》,“以家准卦,以首准彖,以赞准爻,以测准象,以文准文言,以摛、莹、倪、图、告准系辞,以数准说卦,以冲准序卦,以错准杂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它  相似文献   
5.
羿射九日和除害,是我国古代流传甚广的神话故事。早在1957年,胡念贻先生发表过一篇《关于后羿的传说》,对于有关羿的神话和后羿的传说作了系统的整理研究,取材丰富,分析精细,读来很受启发。但有一点使人稍觉未安,就是胡先生从论文一开始,甚至在所拟的标题上,就把“羿”和“后羿”混为一谈,多少给人以缴绕不清之感。在我看来,我国先秦两汉古籍中,实际上有两个“羿”,一个出现于上古时代,也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代,我国文化遗产的积累已经稍为丰富,如战国人所谓“六经”、西汉人所谓“六艺”——《易》、《书》、《诗》、《礼》、《乐》、《春秋》,当时都有一些传本,为士大夫们所诵习。孔子在整理、传授“六经”方面有着一定的贡献,这是古今学者所公认的;不过,由于社会的变乱,尤其是秦火的浩劫,记载残缺,孔子与“六经”的关系究竟如何?在这方面的贡献究竟有多大? 则古今学者颇有不同的看法,聚讼纷纭,至今莫衷一是。我们今天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的指导下,给予孔子以客观的、全面的、正确的历史评价,对于这个问题——孔子与“六经”的关系,还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先秦古本《书》的流布已经较广。西汉伏生始传今文《书》二十八篇 ,逐渐形成欧阳氏与夏侯氏两个主干派别 ,并衍生诸多支脉 ,今文学达于极盛。东汉今文《书》由盛转衰 ,不再固守师法 ,而古文《书》学越来越多地为朝野所重视 ,地位趋于增高。马融、郑玄为杜林漆书作传作解 ,进一步促使古文《书》学显扬于世。两汉《书》学演化的主要意义在于 :一、今文二十八篇得以写定并传世 ;二、保存古《书》许多残文散句以及最早一批经注经解 ;三、《书》学的今、古文之辩和其他若干问题的论争均萌生于此时  相似文献   
8.
<正> 我自大学毕业后,曾有幸多年在高亨先生身边,进修中国古代文学。老师对于我,有严格的要求,也有殷切的期望和耐心的开导。下面,试就自己感受较深的几点,结合个人的体会,简单地谈一谈高亨先生在治学方法上给我的一些启迪和教诲。(一)记得在我刚刚开始进修不久,高先生就反复叮嘱,要我踏踏实实地真正“读通”一种重要古籍,把这作为走向治学之路的第一步。高先生认为,多花些气力把一种古籍读深、读透,  相似文献   
9.
一、上古神話的产生与流传我国上古神话大都产生于原始社会,是原始社会人们口头的文学创作,是他们为了表达自己劳动斗爭的业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表达对于自然与社会的认识,通过幻想编织成的一些神奇的故事,又经过后人的不断加工。神话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題,有必要先概括地分析一下上古神话的內容。就保存到现在的一些神话故事看来,它们的內容虽然丰富复杂,但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类:  相似文献   
10.
<正> 赋正式形成于汉代也兴盛于汉代,这似乎不存在什么异议了。《汉书·艺文志》于“六艺”、“诸子”之外,昭然别立“诗赋”一门,可看出汉人对辞赋的特予重视;《汉书·艺文志》收列“歌诗”314首(包括“乐府”),而赋为900余篇,后者数量约为前者两倍之多,更表明了汉人作赋的热情和踊跃。《文心雕龙·诠赋》篇称:赋之于汉“蔚成大国”;又说:“繁积于宣时,校阅于成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按班固已有类似的话)看来都并非夸大之辞。然而,使人困惑不解的是,正当汉赋发展大骋其势、成绩可观之际,却猝然响起了否定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