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5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显圣物是神圣空间神圣性的自我表征和核心来源,湘西苗族祭“滚年”仪式中的三个神圣空间,其神圣属性源自不同的显圣物.仪式中神圣空间的生成及其神圣属性的强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万物有灵”观念、禁忌观念、巫术观念、祖灵观念等原始宗教观念的投射,其中,以祖灵观念的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祭“滚年”是湘西苗族自然崇拜的典型形态,也是湘西苗族祖先崇拜的隐蔽形式.  相似文献   
2.
蒋欢 《现代交际》2011,(7):55-55
一直以来,赵本山的小品就以其独到的幽默方式征服了亿万观众,本文试图通过运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对其幽默机制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全文从奥尔夫教学法的产生和发展开始,论述我国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中的弊端如何改进。结合新形势下的变化,针对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提出新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4.
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在特定的时代境遇中孕育成型。较之于马克思,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更强调上层建筑和阶级意识,在理论基调与历史使命方面既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传统保持一致,又独创性地推进了马克思由经济基础规定市民社会的认识思路,展示了切中当代社会现实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5.
6.
“黄昏”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自然意象,在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20年代诗歌作品中频频出现。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着各类社会运动,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投射在新诗作品中,便呈现出“朝阳”与“黑夜”这两大意象的对立。这种狂热的社会氛围使得因在外留学而与当时社会产生一定隔膜的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们难以彻底融入其中。“黄昏”作为白天与黑夜的过渡时间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伤感颓废色彩。这与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的情感意蕴不谋而合。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在对中国古典“黄昏”意象进行继承的同时,又吸收了西方象征主义颓废诗风,并结合个人的现代感受和人生经历对该意象进行改造。这一改造体现出当时诗人对新世纪到来的焦虑和对时间静止的渴望,“黄昏”意象也由此成为中国早期象征派诗歌中一种具有时间意识和现代意味的诗性载体。  相似文献   
7.
兴中村巴岱"过法"仪式的"阈限"期是一种并不具普适性的交融,存在着"反结构"状态的虚无。社会结构的既有结构关系及规范直接决定着仪式中巴岱身份的是否获得以及获得的数量,仪式中象征符号的设置在于一系列规范的强化与沿承,成为带有社会行动的因素,对人们的行为发生影响,以保证社会行动的合法性。分析发现,特纳的仪式理论适用于"存在主义的"阈限期类型,而对于"意识形态的"、"规范的"阈限类仪式,并不适用。  相似文献   
8.
山江苗绣在现代市场经济冲击下步履维艰。我们保护和传承山江苗绣,要在培养山江人保护传承此技艺意识的同时,创办能够使其家庭与工作兼容的新型手工作坊,使这一技艺以刺绣品为载体融入现代市场经济中求得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族服饰既是一种无字史书,也是一种视觉文本,是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族图志,“百苗图”不仅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贵州各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还呈现了晚清民国贵州多民族服饰文化交融的历史图景,对贵州多民族共享的服饰元素、共有的织造技艺、共营的服饰交易有详细记录和生动图描。可见,历史上贵州各民族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和自享的视觉形象符号,也在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形成了多民族共享的服饰文化和视觉形象符号,可为塑造中华民族的视觉形象提供丰富素材和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蒋欢  杨贺然 《现代交际》2023,(3):52-59+122
红岩精神作为特定地域和时代下的精神产物,如何在新时代深化发展是其所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本文从“长时段”历史中以长远视域、横向视野、纵深视角管窥红岩精神的内生逻辑,从历史主体、历史功能、历史趋势三重向度揭示红岩精神的内涵实质,以大历史观的科学研究视野诠释红岩精神的现实传承,为新时代赓续红色基因提供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