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抒情文本情感具象化,常常通过隐喻这一修辞手法来实现。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应来自不同的领域,隐含着某种妥帖的相似性,具有较大的项外次空间距离和较小的项内次空间距离,并以情感为基点建立起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2.
叙事性文本中的"闲笔",是叙事性文本中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小事件、小场面。"闲笔"的设置,要能够调整文本的节奏,要能够扩大叙述空间,要能够延伸叙事时间。  相似文献   
3.
优秀的文章是写作主体浓浓情思的映射。情感对写作有着直接的动力;情感牵系着整个写作过程——合情取旨,缘情取物,顺情成章,依情定语。文章写作须有情感因素的参与。  相似文献   
4.
情调是贯注和流动于作品整体中的情绪色调,情调受写作主体心理机制的影响。具体来说,也就是写作主体的心境,写作主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写作主体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和审美情趣等创作个性影响文本的情调。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断章取义"的用"诗"之风,是春秋时代普遍的作风,其影响深远。"断章取义"用"诗"之风的形成,有其文艺发展的外部规律:先秦儒家主体思想意识的形成,赋诗言志文艺之风的影响;也有其文艺发展的自身规律:"诗言志"文化传统的继承,《周易》用诗方式的延续。  相似文献   
6.
"比德式思维"是先秦儒家象征的哲理的思维方式的主要体现。孔子、孟子、荀子对这种思维方式作出了积极的建设。孔子开创了"比德式思维"的先河,孟子对此作出了诠释,荀子对"比德式思维"作出了自觉的发挥。他们对"比德式思维"方式的建设对后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静体转化为动体是文章建构主体静动互化的常用辩证技法之一。静体转化为动体,其一,建构主体常借用拟人、拟物的修辞手法和飞动式的建构技法来完成。其二,建构主体将静止的对象流动化,使静止的对象赋予动态感,静物动态化的审美效应诉诸于接收主体,其审美感觉上似是静物的活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