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孟子"以意逆志"说历来被公认为中国文论中关于文学解释的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尽管学界深谙这一理论的历史意义,却很少有人关注过先前观诗传统对它的影响,后来《毛诗序》对它的彻底改造亦研究不多,正是这些忽略阻碍了我们对其起源及演变的认识。到底是什么样的天才灵感使得孟子将一种倾听理解赋诗或引诗的方法转化成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复原式解释理论呢?汉代及以后的注《诗》、评《诗》家是怎样对这一理论加以运用的呢?文章力图对这两个重要问题作出粗浅的解答。  相似文献   
3.
沿着刘勰的思路,将"以文为纲"的体系下延至散文的分类,可以梳理建构出古代散文形式的体系.首先是把握"文"作为一种基本组织原则的属性,然后考虑如何使用它来准确地区分历代散文的主要形式,勾勒出一个全面完整的体系.在最高层次上,可以把古代散文形式分为两大类,一为言外文形,一为言内文形."言外文形",即作者把注意力转向文章段落之间留白的空隙,借段落的跳跃来引导读者揣摩作品的言外之意,进而将看似无序的片段组合成一个绚丽的整体.而四种基本的"言内文形"先后兴起,分别是独步先秦两汉文的"字词重复文形"、风靡魏晋宋文的"双音词迭加文形"、近乎独占齐梁文的"骈对文形"、以及明清科举所独创的"重复骈对文形".言外和言内两种文形与叙述、描述、论述文类之间各有不同的关系.一个可信的文形体系必须是内文化的,即根植于中国自身的文学传统.文形系统的可用性,应该在教学和研究两个领域中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4.
5.
蔡宗齐 《学术月刊》2023,(3):151-161
如何描述作者“翻空”的作品想象转化为征实的文字,是困扰明清之前文论家的大难题。陆机《文赋》先用隐晦的比喻来形容行文的动势,结尾时又忽然描述灵感驱动行文的状况,但始终未能打通翻空的想象和征实的书写的关系。刘勰虽然意识到神思最终还得落实到文章构造,故列出成文之“三准”,但却没法阐明神思与三准实施的关系。到了唐代,王昌龄别出心裁,一方面妙用源自书论、动态的“意”描述作者在成文阶段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又用名词性的“意”来代称作品的情感内容,并将此“意”与景物的互动视为连缀文字的原则。明清论意者则沿着王昌龄所开辟的路径,致力于用灵动飞扬的“意”来贯穿统摄作品书写的所有层次,从虚至实,对“意”神妙的气势、意与成文模式、意与文章结构、意与炼情、意与求意取象、意与遣词造句作出极为精辟的阐述。同时,他们还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作出总结,深入探究讨论意与诗法辩证互动,让后者从死法变为活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清文论家解决了描述想象转变为文字过程的难题,从而使古代创作论变得更加宽阔和完整。  相似文献   
6.
蔡宗齐  胡琦 《学术月刊》2023,(3):210-216
<正>○蔡老师您好!很高兴您接受我们的专访。熟悉老师著作的朋友都知道,您的研究经历了从英美文学到比较文学,再到中国古典文学、古代文论等多个领域的转变。多年来,您耕耘不辍,不仅在以上各个学科都取得了不少富有原创性的成果,更为推动中西方学术界的交流融通贡献良多。今天能否先请蔡老师从人生和治学的基本信念谈起,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您在学术研究中不断进取、开拓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蔡宗齐 《中国学术》2000,(2):186-201
从时间和地理上来说,现代西方解构哲学同大乘佛学相差得都很远。前者是六十年代由法国哲学家雅克&#183;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由他的“超思维”中发展出来。后者则是由龙树(约100—200年)在印度创立,由僧肇(384—414年)在中国奠基,六世纪到十五世纪盛行于朝鲜,  相似文献   
8.
节奏、句式和诗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三个范畴.节奏和句法为实,诗境为虚,看似互不关联,可是实际上三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诗歌的音义节奏与句子结构是诗境营造的语言基础,而诗境则赋予诗句以生命和感发人心的力量.然而,每种诗体有没有其独特的节奏、句式、诗境,每种诗体节奏能催生什么样的句式,新节奏与新句式的结合又会产生什么新的诗境,提供何种难以言传的审美体验?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文章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参照传统诗学对节奏的研究,较为精确地描述各种诗体的节奏.二是借鉴语言学句法论,仔细分析不同诗体节奏所催生的种种独特的句式,从而在时空、读作者关系的深层上探究各种诗境的生成方式.三是用节奏和句式分析的结果来阐释古人对各种诗体、诗境的直观描述,以求从感性的"知其然"迈向理性的"知其所以然".通过较系统地研究中国诗歌的节奏、句式、诗境的演变过程以及内在互动关系,也许能为古典诗歌传统提出一种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