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7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亦名《焦仲卿妻》,后人多取诗的首句代名,即:《孔雀东南飞》。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孔雀东南飞》是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是古代民间叙事诗中最伟大的诗篇之一,它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成大学问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中有多次漫游祖国名山大川,深入社会实际,广泛交接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丰富阅历。宋人马存和苏辙都看到司马迁漫游的外境阅历对其创作《史记》的重要意义。马存说:“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年,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赠盖邦式序》)苏辙说:“太史公行天下,周揽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上枢密韩太尉书》)但是他们都只是着眼于漫游对司马  相似文献   
3.
庄子寓言与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庄子道与寓言二者之间“非物”与物无际的关系入手,对庄子寓言特征及其价值进行综合性的考察,指出庄子寓言是体道的艺术,这种直觉的体悟活动、审美方式,构成了庄于寓言的特色.“顺物自然”、“道法自然”决定了寓言以“自然”为“至美”的准则,将庄子的审美理想副合于各种物象之中,使道与寓言有机地凝结为一个整体。但庄子的人生哲学制约着寓言与现实的关系,借助艺术幻象来反映现实只能使批判显得苍白、无力.作者的结论是:庄子之“道”是庄子依据人类有限的社会实践理性化的自我感觉与自我意识,以此来作为研究庄子寓言的支点,才能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4.
徐悲鸿先生说:“(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古今天才之难得者”。(郑板桥《兰竹石轴》跋,无锡市文化局藏墨迹)我想郑氏的卓绝天才主要表现在艺术思想与艺术实践方面。本文侧重谈他的艺术思想。郑氏的艺术思想很丰富,多是通过题画表现出来。尤其是题画竹部分,表现出他的进步的艺术观和精辟的艺  相似文献   
5.
关于古代文学的评论,在五十年代前期,曾出现过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学术风气。此后,形而上学猖獗,特别是在十年浩劫的日子里,古代文学的研究和评论竟成了禁区。林彪“四人帮”被打倒后,尤其是自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以来,文学艺术的春天,又来到了人间。 这里发表一组对苏轼等古代作家、作品的评论文章,希望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6.
现代研究《史记》的人都爱引用鲁迅先生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两句话。笔者认为它高度概括了《史记》的基本特征和司马迁的著书态度。细论之有如下五个方面: (一)《史记》是司马迁受宫刑之后,“退论书策,以舒其愤”的发愤之作; (二)《史记》是“谬于儒术”的异端之学; (三)《史记》是效法孔子作《春秋》,即通过著书来寄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的著作;  相似文献   
7.
<正> 《报任安书》的写作年代问题固然重要.但相比之下,没有司马迁的卒年重要。清代和当代的学者把这两个问题的考证联系起来,以考证《报任安书》的写作年代做为司马迁卒年考证的重要依据,来解决这个千古疑案。因此,《报任安书》的写作年代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可是迄今仍无确论。笔者想对这个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好传统,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是处理好认识与实践、人与自然、自然与创作这三个方面的关系。这三种关系具有哲学的、美学的、艺术的意义。本文着重谈一下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美学意义,兼及自然与创作的艺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少松先生的散文诗集《五月青青草》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它辑录了诗人自1981——1992年创作的63首散文诗,这一时期正是我国推行市场经济的年代,改革深化引起了社会的转型和文化的转型,由于物质消费的欲望日益膨涨,反映在文化领域则是由审美道德教化文化向消费文化转化。这种时代特点使中国知识分子处在两难的文化选择之中:一方面市场经济开辟了中国当代文化打破依附于政治的传统格局,为知识分子创造出一个相对独立的崭新的文化机制,另一方面,人们在市场经济的运作和机制之中不得不听命于市场的无形之手的摆布。这种经济体…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自谓"好读书,不求甚解".他把读书当作一种悟道的方式.读书不仅仅是以对知识的索取为目的,而是以自己的人生去"会意"古人、他人人生的一种契合中的生命体验,从中进入一种宇宙真际的境界,获得人生"真意","欲辨已忘言".这种读书方式摆脱了两汉经学的笺注繁琐,而把作为两汉"异端"旗帜的道家"自然之说"接过来,铸造成一套新的思维方式.陶渊明的读书方式是魏晋玄学思潮发展、深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