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亚当.斯密的伦理思想独辟蹊径,将理性伦理与经验伦理结合,使情感伦理学完善并成一体系,结合经济领域,以合宜为标尺,寻找道德行为与经济利益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从意识形态的视野研究核心价值观,探讨价值、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剖析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的辩证关系。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多元价值观,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3.
社会思潮反映特定的社会意识。高校是各种社会思潮关注的重地,成长中的大学生群体极易受其影响。大学生的独立主体性决定其不会是各种社会思潮完全的受动者,社会思潮与大学生中国梦的认同心理会产生相应互动,有负向消解,更有正向促进。为此,在允许各种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共生共存,以形成对中国梦的实践互动时,应当进一步强化中国梦的价值引领作用和主体建构。  相似文献   
4.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阐述了交往是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是社会的推动力,是世界历史性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交往思想。就其深层话语而言,马克思的交往理论立足实践,最终指向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交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二者的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和建设的重要问题,但是,二者的关系至今没有完全理清,尤其是在学科建设上仍然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本文从学科支撑的角度探讨二者的关系,并从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维度,探讨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支撑问题。  相似文献   
6.
齐泽克将意识形态界说为自在的、自为的、自在自为的3种意识形态,其理论的真实蕴含是指意识形态无所不是,无处不在。意识形态不但是一种社会意识,而且是一种社会存在。齐泽克的现实指向就是人们不能摆脱意识形态的缠绕,相反,人们还必须依赖意识形态而生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