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篇
  2017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离婚妇女居住权保护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妇女居住权的现状,及在离婚诉讼中作为当事人的妇女居住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的事实.提出了如何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离婚妇女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人教版六年制课本第九册74、75页) 教学法目标: 1、学生已经撑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运用这个知识迁移,指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并能正确适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  相似文献   
3.
甘肃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佛教寺庙文化、民间文学艺术、民俗文化、文物古迹等构成了西部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发挥少数民族与偏远地区比较优势、发展地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实施资源开发型战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袁峥嵘 《社科纵横》2003,18(3):44-45
合理地开发和运用科学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以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第一推动力的新型经济形势正引起法律制度的巨大变革 ,保护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法制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文试从科技、经济、法律一体化的视角 ,论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沿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但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方面还不健全,通过对中国西北和西南9省市区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梳理分析,结合国际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保护经验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应转变立法理念,由政府本位转为社会本位,加强私权保护机制;对文化资源向文化资产的转化进行探讨,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形成可持续、兼具文化与经济效益的利益共享化价值;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属性,在赋予传承人知识产权的同时还应赋予不同的权利范围,均衡处理社区与群体之间、公众与传承人之间的利益诉求;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许可制度,明确传承人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利用发展文化产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加大政府、企业、公共组织的基金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资金;完善传承人权利救济机制,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益保护基金、公益诉讼等特殊法律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6.
袁峥嵘 《社科纵横》2002,17(5):23-24
“入世”对我国政治、经济、法律诸方面的影响现已开始显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修正案于 2 0 0 1年 10月 2 7日通过 ,本文通过对 1993年《商标法》、《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及《商标法》修正案相关规定的比较 ,论述了“入世”前我国《商标法》与TRIPS协议的差距 ,“入世”后我国商标制度在地理标志及驰名商标的保护、商标的构成要素、禁止恶意抢注、优先权、司法审查等制度方面的调适。  相似文献   
7.
伴随藏区的现代性进程,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研究藏民族传统生态伦理观在当代发生的变迁具有理论和现实的紧迫性。田野调查结果显示,当代藏民族的生态伦理观发生了急剧的变迁。社会转型期,构建藏区生态法治,应当保护和引导藏族生态伦理观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调适与重构,防止维系区域生态和谐的传统习惯法文化发生扭曲。同时,应当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纳入到藏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决策之中,以缓冲市场经济对于以生态伦理观为重要内容的地方性知识的冲击和扰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