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2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风格在文学翻译中的意义得到有关学者的注意。但是,关于风格问题也有一些含混不清的认识,如将语言风格、结构特点、文学体裁、主题思想等同于文学风格。鉴于文学翻译本身的特点,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文艺学的角度考察风格的概念。一风格与文学翻译的性质文学翻译中的风格概念同文学创作中的风格概念是一致的,即作家、翻译家的文学风格。文学翻译是艺术。关于这一点,翻译界已取得一致。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的结果,是用语言来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文学的性质决定了文  相似文献   
2.
互文性批评旨在通过对若干有关联文本的考察,在更深邃、更博大的文化-哲学视野中审视文学问题.本文从重诂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小诗《飞虻》入手,在三层阐释层面上审视作为强者诗人的布莱克表现出的"影响的焦虑",以及他的"焦虑"对后代作家的再度影响,揭示跨文化、跨时空的语境中,以互识、互证为基础的人类思维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3.
本文审视王朔对中国当代侦探文学的独到贡献。在源于欧美的侦探小说与中国绝缘30年后,王朔以先锋的姿态将西方传统侦探小说与当代中国警察小说叙事模式融为一体,采用完全背离传统的方法在汉语语境中创造出可与当代西方玄学侦探小说媲美的中国变体"非常态侦探小说""准玄学侦探小说"。他的贡献不仅限于技巧和结构,也在亦庄亦谐、寓庄于谐的"反宏大叙事"中针砭现实,深刻表现当代社会—文化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高罗佩系列小说《狄公探案》并非西人所撰公案小说,而是一种杂糅式侦探小说,亦是启迪众多后辈作家的早期后现代小说。高罗佩以现代英美侦探小说的笔法,博采众家之长,重新演绎《武则天四大奇案》等"前文本"公案小说中的情节,淡化断案,突出探案。文本中各种"混仿"与"戏仿"技巧繁衍作为"互文"的母本中反复出现的犯罪素材,文史互证,亦虚亦实。在文本的迁徙中,以"重访历史"为指归的品格得以充分展示。这些作品以遥远时空背景中的陌生化情节迎合英文读者的猎奇心态,将前现代叙事重置于读者熟悉的当代语境中,是此后付梓的《法国中尉的女人》《玫瑰之名》等以"重访"并重塑历史为宗旨的后现代小说之预兆。  相似文献   
5.
隐喻的首创和使用反映出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想象力,它以新颖、奇妙、鲜明的形象感染读者,具有不同寻常的认知、审美能力.在分析隐喻的本质的基础上,评估了刘重德和Newmark关于翻译中隐喻移植问题的观点,将他们倡导的隐喻翻译方法,加以比较,提出建构在"归化"基础上的五种译法.  相似文献   
6.
无论在技巧上还是在道德寓义上,《汤姆·琼斯》都是一部意义深远的小说。尽管这部小说在结构和情节繁衍两方面都执泥地沿袭了“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它在本质上仍是一部旨在规劝世人弃恶从善的寓言。作者亨利·菲尔丁对人的个性细针密缕的描写极其成功,堪称是继《堂·吉诃德》之后最富有生命力的“流浪汉”小说之一。  相似文献   
7.
尤凤伟的短篇小说<一桩案件的几种说法>采用传统侦探小说的程式,暴露、探讨社会现实,可视为是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件事先张扬的人命案>呈"互为文本性"的玄学侦探小说.本文认为,由于对"现实主义"的不同理解,尤凤伟虽然在技法上受到当代西方玄学侦探小说的启迪,但是在作品中承袭的仍是本土文学、本土侦探文学中所表现出的"载道"意识.  相似文献   
8.
经典文学作品中隐藏着“陌生性”对“熟识性”依赖、“原创性”因其审美性与社会性的此消彼长而隐退的两重悖论.文学批评中的工具主义出于批评家希冀文学“有用”的初衷,是一种合理认知,但是专业文学批评必须坚持以审美体验为基础的本体式研究,甚至不排斥部分回归印象批评.合乎文学逻辑的批评伦理应该予以批评家充足的个性化阐释空间,同时尊重“外部研究”对文本社会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摘要]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使得一直困扰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作品翻译问题再次备受关注。优秀的翻译使作品生命力在异域得以延续并获得“重生”,而蹩脚的翻译则无异于对原作的“谋杀”。莫言作品的成功传播在于莫言作品的译者都是热爱中国文化、语言能力出众、翻译经验丰富的汉学家及翻译家,同时译者和作者及出版社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交流和合作,这就说明文学作品翻译传播不仅取决于作品的文学价值,还与包括出版社在内的“赞助人”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五四”之后直至1940年代,中国对意识流的译介主要分阶段侧重于两个方面。第一个阶段大致集中在1917~1925年,重点译介心理学和哲学基础理论;第二个阶段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意识流译介的鼎盛时期,研究意识流的文学论著以及部分意识流大师的文论和小说得到了较多译介。意识流的译介使中国文坛对人的内心世界和意识流技巧、意识流小说有了较为系统、全面、理性的认知,也为意识流技巧走入中国文学,最终为中国文学表现手法的一部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