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1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汉谏诤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谏诤略论袁礼华谏为规劝、批评,诤即直言、强谏。汉吏民谏诤的对象包括皇帝和官署的长官。本文仅就对皇帝谏诤所涉及的范围、作用,君主素质对进谏、纳谏的影响,以及谏命的局限性等问题略作探讨,以期从一个侧面加深对汉代政治状况的认识。一谏诤在前后汉二百余年间颇...  相似文献   
2.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中央苏区党领导群众运动反腐败取得实效的基本经验包括:一、确立群众的监督主体地位,放手发动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二、坚持组织原则,反腐败以工农检察机关直接指导的群众团体为中坚力量;三、拓宽群众监督的渠道,发挥群众运动反腐败的强大威力;四、强化制度规范,确保群众运动健康有序地开展反腐败斗争;五、维护法律的权威地位,群众运动通过法律的途径惩治腐败;六、服务中心工作,群众运动反腐败与促进革命战争发展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求真集———俞兆鹏史学文选》已由江西教育出版社于2004年 出版。俞兆鹏是南昌大学历史系教授,此书是他已发表的300多万 字史学论著的精华部分,收入论文34篇,共40万字。通读全书,我 认为它有下列特点。 (一)研究领域广阔,论文内容丰富。全书分专史研究、唐史研 究、北宋史研究、南宋史研究、元明清史研究、近代史研究6个部分。 历史时间跨度,上起先秦,下迄20世纪。文章内容包括经济史、政治 史、哲学史、文学艺术史等多个领域。因此,这是一部具有广泛参考 价值的史学著作。 (二)选题填补空白,观点多有创…  相似文献   
4.
中国封建考课制度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封建考课制度自战国确立年终上计的方法后,有关考课的组织、周期、内容、标准、等第、奖罚等方面的规定,秦汉至明清历代虽各有隆替增损,但大体而言,是不断健全、完善,日趋慎密细致。尽管封建君主设制立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专制独裁统治,其考课的实施也多有徇私、循资、欺上瞒下以及党同伐异等弊端,但它所蕴涵的循名责实、奖优罚劣、甄别贤愚、量才任用,以及从心理上激励百官尽忠尽职、廉洁奉公、建功立业的合理成分,至今仍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贤路的开放往往以言路的畅通为基础,汉举贤良的产生及其制度化,一方面是封建统治者调整人事制度、开放言路与贤路的产物;另一方面与灾异谴告论的影响和经学五行化的嬗变密切相关。汉贤良之选,尽管其仕进的基础和关键是学主的推荐,但皇帝亲策亲览的对策程序,既是对被举者才能高下的考核,同时又兼有防范虚假的客观作用。汉举贤良在人类历史上创造性地将考试方法运用到官吏选拔的程序上,不仅在当时取得了人才辈出的实效,而且开隋唐科举取士的先河。此外,贤良对策激扬文字、畅所欲言,在反馈信息、抨击时弊、提供改弦更张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案等方面,也较好地发挥了政治咨询作用。然而,封建专制制度造成的局限性,又往往使其偏离正轨而黯然失色。  相似文献   
6.
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游说拜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的游士,按其游说的动机目的,大体上可分为志于道、志于功、志于利和志于义四种类型。除道不同宁隐不仕和志于义不屑为官者外,游说拜官以寻求面君的机会为前提,以忠言嘉谋为关键;同时,还需游说者细心揣摩君主的心理,擅辞令、逞辩说,娴熟地运用游说的方法和技巧。游说拜官既是臣择君,也是君择臣的双向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7.
试析汉代的上封事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宣帝创立的上封事制,是对汉初吏民上书制度的调整改革,是为突破权臣对信息的垄断封锁、确保书呈天子的渠道畅通的制度.密劾权贵宦戚专政,秘密议政指陈得失,是汉代上封事制在国家政治中发挥的基本功能.宣帝"始令吏民得奏封事",是不限身份地位的允许、倡导上封事;东汉诏令上封事演变为皇帝对百官的强制性、指令性要求,且上封事有六百石以上的资格限定.汉代上封事制有严格的保密要求,谨慎周密地防范泄密、无限期地缄默守密是上封事者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8.
秦客卿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期虽无客卿之名 ,但有积极引进、大胆重用异国人才的客卿之实。战国客卿制不过是春秋时楚材晋用类人才跨国仕进之风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逐步规范化的延续和发展。秦客卿制是以言论和谋略见用的选官方式。秦以客礼待异国人才 ,不仅破格擢用 ,委国而听之不疑 ;而且注重礼数周全 ,有不求全责罚的容人度量。战国中后期秦国的发展壮大和统一帝业的完成 ,从一定意义上讲首先应归功于坚持百余年不动摇的客卿制度  相似文献   
9.
广开言路与畅通贤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汉代上书拜官的重要特征。汉代吏民上书的言事内容主要有自衒鬻、言神仙方术、言便宜、讦群臣之得失等。汉统治者对“言可采取者”的封拜方式为待诏、授官、晋职和封侯。上书拜官不仅为汉代人才的仕进宦达提供了察举、任子、赀选之外的机遇,而且起到了鼓励布衣平民和中下级官吏进言献策以及强化封建监察制度的客观作用。两汉末年,国以言为戒,上书拜官制遭到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盛行于两汉的吏民上书,不论是在巩固统一,防范分裂,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方面;还是在抨击权贵、整肃纲纪,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方面都起了一定的监察作用。作为监察体系的组成部分,吏民上书扩大了监察主体的范围,具有吏不分职位高低,民不论身份贵贱,人人皆可直接上书皇帝检举不法的特点,它不仅对职能监督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而且使汉代的监察工作深入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然而,根源于封建专制主义的种种弊端,也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其监察作用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