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写作“作为表达的新策略”,既是 90年代的文学品格 ,又是当代文学批评和诗学的理论代码。创作衰变为写作 ,写作被语言耗散。揭示写作的“话语性”特征及其演变 ,是反思当代文坛有效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小说精选》是某种文化精神的产物,编选者在点评中对描摹都市景观的后现代主义的强行解读和实用主义的批评策略,意在疏离文学的启蒙传统,牵引并张扬当下的通俗文化精神。本文指陈从先锋文学转向迎合主流通俗文化的“欲望化叙事”的逻辑演变过程,认为它昭示出当代中国小说在市场文化境遇中的某种命运和文化病症。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文学变革的遗产之一是:"现代叙事"品格的生成和确立,限知叙事视角和个人叙事伦理成为新的叙事成规。然而,一种偏至的现代性文化想象下生成的"现代叙事"是否可能演变成一种新的文化思维定势和僵滞的叙事法则?现代性的世纪论争揭示了"现代性"的多副面孔以及自身的矛盾和分裂。新中国文学自诞生起,就以克服和超越"现代文学"的个人视角和立场为使命,而力图创建高视点的"宏大叙事"新规范,以社会历史为本事的洞悉人的社会本性的总视点和穿越历史的"作者权威"的叙述声音,正是社会主义文学全知叙事的本质特征,也是一种"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的审美文化精神。在当下这个个人主义叙事伦理盛行的时代,也许到了调整我们的叙事视角,重新呼唤"作者权威"再度出场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文学正处在自审、调整与整合的阶段。本文认为新时期的文学视角先后经历了社会政治视角、文化视角、生命意识视角和生存意识视角的转换。十年来的文艺革新的每一成果和深厚的文学传统都将深刻地规范和影响未来文学的发展。因此九十年代文学发展的总体流向是在向现实主义的深刻回归中寻找一种新的超越,它体现在对多种文学视角、艺术原则的汲取和融合中。  相似文献   
5.
叙事的裂变     
当代写作正发生着某种深刻的变异。“个人式写作”作为先锋文学的叙事法则 ,通过语词游戏和叙事革命 ,走向 80年代的“宏大叙事” ,然而最终耗尽了解构的冲动与热情 ,失去“所指”———政治与道德的文学承诺的焦虑 ,使“个人式写作”再度裂变为“欲望化叙事” ,并成为当下诸种“新小说”普遍的叙事特征。叙事的衰变昭示出当代文学精神的流变和困境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文学语言意识的迷津--及物,还是不及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自觉"是当代中国文学变革的理论资源.对语言不及物本性的体认,构成了当代文学一种新的文学经验和理论范式.然而,当语言本体论变异为语言游戏或语言消费时,当代写作便陷入了迷津.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叙事理念中,经验作者被隐含作者所取代,作家在叙事中隐去真身,幻化出另一幅精神生命和人格面具,成为隐身说话的人。这一带有鲜明形式主义批评和文本中心主义色彩的叙事学理论,在多元化和相对主义盛行的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引起了批评界的学术热情和呼应,成为文学批评重要的理论工具和当代写作者的叙事姿态。伴随着现代叙事理念的普遍认同和泛化,当代中国文学叙事主体的精神发生了变异,也深刻地浸染和动摇了中国文学深远的审美文化精神传统。中国文学叙事主体劣质的精神面相,显示了当代中国叙事主体转换和生成的艰难。而对于当代写作者来说,矫治叙事主体的病相人格或许需要从隐身的文本时空返身,重塑经验作者的现实时空,并重新倾听和呼唤一种能够整合分裂的主体意识的主导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