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戴维·洛奇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与西方历史和文学中的小丑具有某种内在的相似性,校园知识分子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小丑。在英国,知识分子无论在现实还是文学作品中都成为小丑和被嘲讽的对象,这种局面的形成既与英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相关,也和当代英国的社会现实、学界现状,特别是学界的知识分子批评相关。  相似文献   
2.
钱锺书谈论中国古典诗文之时,多联系西方文学,尤其是讨论“学人之诗”时与之并提比较多的是英国的玄学派诗歌,从物象与理趣、诗歌风格、修辞等方面做了细致的比照分析.“学人之诗”与玄学派诗歌并不对等,但从作品和作家分析确实存在相似之处,而这正是钱锺书讨论的一部分依据.  相似文献   
3.
瑞恰慈与钱钟书都有关于诗歌、绘画、音乐的评论,但他们评论的角度和方法却不一样,前者注重艺术鉴赏中的心理分析,而后者的评论既重视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本体的性质区别,也没忽视具体的艺术创作和鉴赏心理。钱钟书对瑞恰慈的理论有吸收,也有摒弃,他更关注的是中国的艺术批评现实。  相似文献   
4.
许丽青 《理论界》2010,(3):128-129
博尔赫斯的作品总是试图有意模糊现实与虚构两种世界的界限,他通过抹除人的个性差异来表现人物的永恒共性,或是让人物担任读者和作者,或者借用阅读共谋和自我虚构等手段将人物引渡到现实世界,从而达到虚实掩映、真幻交织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钱锺书一向重视中西文学和文论的互相阐发,所论常有援引英国文学和文论。《谈艺录》中他根据中西文学史和批评史上的实际,把创作分为两大宗:一为模写自然;二为润饰自然。这两大宗派貌似迥然,实则内在相通。模写自然与润饰自然也是一个关乎文学起源的问题,涉及写实与想象、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厘清模写自然与润饰自然的关系,对于我们辨析文学中的真实与虚构价值也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物一直是传统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以形象的真实具体作为标准.博尔赫斯坚持认为"一个人可以变成许多人",这一信念影响着他对人性、人的自我意识的看法,也影响着他的人物创造.他笔下的人物均特异于传统,模糊而不确定,具有显著的非现实性,人物也经常呈现分裂、衍变,以至于产生一种增殖效应,构成一个人物的迷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