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凤才 《中州学刊》2008,(2):211-216
痛击"新月"派的挑战,创办<奔流>杂志,探讨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实质和内涵,团结"左翼"作家结成统一战线,争民主、争自由、抗日救国,是郁达夫和鲁迅携手的目的,同时也是他们在上海时期的主要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2.
写<郁达夫的婚姻和爱情>时,我常常一连数月写不下几行字,有时一个小问题能困扰我很时间不得解脱.应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对郁达夫的作品是广泛占有了,心得体会也不少,可真的动起笔来,一连串的问题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   
3.
<正> 关于郁达夫参与《创造季刊》、《奔流》等刊物的编辑业绩已多有论述,而对他筹办和主编《大众文艺》却注意不够。本文试图从《大众文艺》及其创刊、发展、终结等方面,探讨一下郁达夫这期间的思想历程和文学主张,并论及有关的其他问题。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研究型教学是以任务为基础,以研究为主线,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新的授课方法.指出了研究型词汇课教学实验对学生词汇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而词汇测试、期末考核和问卷检测的数据显示学生的学习兴趣、词汇能力和创新能力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新论     
自身复杂的性格、放荡不羁的私生活、悲欢交织的爱情行旅和良莠相间的交游活动是构成诗人郁达夫生前和死后蒙受不白之冤的主要因素.我们可以从他的婚姻爱情观、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文坛上的"和事佬"等方面来解读他那"光辉的特异的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还原出一个真实的郁达夫.  相似文献   
6.
许凤才 《中州学刊》2006,(4):220-225
深挖一切腐朽、反动、黑暗势力所赖以生存的主要基地和根源———封建礼教;热烈讴歌中国社会的筋骨和脊梁———劳动人民;努力从社会的各个侧面去描绘20世纪初叶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心理以及理想和追求,这既是鲁迅、郁达夫小说的共同点,也是两人小说创作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纵观苏金伞数十年来的农村诗作,笔者以为它有这样几个显著特色: 一、真实、细腻、形象地描摹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农村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是苏金伞农村诗作的第一个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8.
1933年4月,郁达夫和王映霞突然决定由上海迁往杭州.几十年来,关于郁达夫离沪迁杭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指责王映霞的声音占据主流,认为正因为她的误导,才致使郁达夫家毁人亡,造成千古遗恨.通过深入考察郁达夫的生活轨迹,指出郁达夫离沪迁杭的主要原因:郁达夫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中无法排遣内心的寂寞和疲倦,与王映霞的婚姻又由于种种原因裂痕重重,希望寻找一个能够带来新鲜刺激和安全感的居住地,故而才有了离别繁华的大上海和风雨同舟的战友,携妻儿到杭州隐居之举.  相似文献   
9.
<正> 在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郁达夫是一个颇为复杂和神秘的人物。说其复杂和神秘,这不单单是表现在他的思想与创作上,就是他的生活历程上至今也仍有许多令人费解的谜。譬如,五四时期,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公开对立和论战时,他是主要肇事者和斗士,而一九二二年首先提出双方“休战”,共同组织作家“协会”的却也同样是他。本文试就郁达夫与文学研究会之间的关系作一些探讨。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在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传统势力方面,两个社团是完全一致的,在创造适合我国国情,易于人民群众所接受的新文艺这一点上,两个社团之间也没有根本的分歧。据郭沫若、成仿吾回忆,一九二○年,文学研究会还在酝酿时  相似文献   
10.
许凤才 《中州学刊》2005,(3):223-230
郁达夫的<毁家诗纪>记录了郁达夫1936-1938年间与妻子王映霞"情变"的史实,既鞭挞了当时国民党上层官僚阶层的腐败和反动,又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郁达夫作为一个爱国作家的高尚情怀和精忠报国的光辉人格.<毁家诗纪>可视为郁达夫的自传诗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