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社会称谓语,其来源和特点为:称谓用语的缩略化、拟物化、儿童称谓用语和方言称谓词语的泛化等.新兴社会称谓语是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基础上产生的.这些新兴称谓词语的物质基础是基于网络的各种新型社交媒介,与传统称谓语相比定位功能明显削弱,幽默色彩更加突出,更加新颖别致,体现了国人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待这些新兴社会称谓语,在语言政策上应该一分为二,对其中符合汉语发展规律的词语要允许其存在,对那些严重违背"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称谓用语要坚决取缔,以维护汉语的多样性和纯洁性.  相似文献   
2.
许秋华 《社科纵横》2014,(11):102-106
元杂剧的人物命名体现了汉语的理据性和象似性的特征。象似性是指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具有的相似关系,元杂剧人物命名的象似性特征表现为:在人名用字的书写形式上具有图示象似特征,在语音形式具有谐音象似特征以及隐喻的使用三个方面。隐喻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方式之一,隐喻的特点是通过某一类事物来理解另一类事物。元杂剧人物命名中隐喻性人名所占的比重较高。理据性指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非任意的、可论证的联系,理据性在人物命名方面主要表现为转喻。转喻则是通过事物的某一特征或与其他事物的特殊关系来认识该事物。元杂剧一些人物命名直接以人物的长相、穿戴、身份、行为特征等为依据,属于以转喻为认知基础的命名方式。  相似文献   
3.
吉林方言中满语词较多,包括地名、事物名、称谓以及常用口语词,以音译为主。当代社会,吉林方言满语词也发生了相应的演变,或随客观事物的消失而消亡,或成为普通话词汇,或发生词义的变化。现存于吉林方言中的满语词仍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应当从语音形式、书写形式等方面对其进行必要的规范。  相似文献   
4.
二人转流行的东北地区也是满族的发祥地,因此,在二人转的传统剧目中,蕴含了丰富的东北地区满族民俗文化的内容。本文对二人转中的满族民俗文化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调查、描述、分析和研究,包括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婚姻民俗、称谓习俗等。这些民俗事象纷繁复杂,真实地再现"原滋原味"的满族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反映了东北二人转的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赵本山喜剧作品人物的命名多以人物的外貌、性格、特长、爱好等特点为依据,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艺术手段,具有精炼概括、形象生动、新颖奇特、婉转幽默等审美特征,体现了语言修辞艺术与东北地域文化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