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孟子将“王道”解释为“以德服人”,将“霸道”解释为 “以力服人”,有一定的偏颇性。孟子以后,“贵王贱霸”思想长期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本文还原 “三王”与“五霸”的真实历史,并列举了战国时期、两汉时期、唐代初中期、宋元时期、清初与晚清时期关于“王霸”或“德力”的讨论。今日我们对待“王道”与“霸道”问题,不能完全以孟子、董仲舒、朱熹等人之是非为是非,而应借鉴汉代王充“文武张设,德力具足”、宋代陈亮“王霸并用,义利双行”、元代赵汸“既尊德教,也尊实力”的政治思想主张。古代“王霸之辨”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是:作为一个国家主体,单纯的“德教”政治思想路线或单纯的发展“实力”的政治路线,皆不可取,而将二者结合起来才是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