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2.
谢乃和 《唐都学刊》2005,21(1):92-97
~~周代政治中的族姓有别现象述论@谢乃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5~~~~[1]黄怀信.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2]吕不韦.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 1954.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顾栋高.春秋大事表[A].清经解续编[C].上海:上海书 店,1988.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6]韦昭注.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刘向.列女传[M].沈阳:辽…  相似文献   
3.
略论先秦宰相制度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宰相最早出现于战国典籍中,主要指中央政权机构中辅佐君主的首辅大臣,是相、相室、相国和丞相的泛称。自汉代始,学者就一直以相名官的标准来衡量宰相出现之始,春秋、战国、秦代起源说的提出就是由此而来。若究其实际,宰相起源应与春秋以前作为职司存在的相密切相关,又和周代家臣制度有直接渊源,它的出现实质上是以集权为特征的君主专制政治取代宗法贵族政治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仪礼》所见周代等级臣僚形态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仪礼》作为"三礼"之一,为周代贵族相关礼仪汇编。其书保存了众多珍贵的周代职官史料,记载了具有等级制特征的各级贵族之臣僚,为其他先秦文献所鲜有。若究其实质,将《仪礼》所记与周代职官制度史实相参照,等级臣僚形态实是西周春秋封建政治体制下多级君权的产物,其编纂显有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5.
家臣制是古代中国私家贵族管理家政事务的职官制度,缘于各国政制传统的不同,至春秋时期形成了内涵有别的区域类型.鲁国家臣制无论是其职官系统模拟公室的体系性,抑或是家臣选官原则及管理制度,均特点鲜明而自成一系.春秋前中期鲁国家臣制虽对传统贵族政治中世族世官制有所突破,然尚存浓厚的宗法性特点.至春秋晚期私家基于集权目的对鲁国家臣制进行革新,无论是从选官原则抑或是管理模式视之,均呈现出前所未有之气象,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6.
上古男女社会分工塑造了女子家庭妇女形象,父权社会的形成模塑了“女主内”的社会观念,与此相应产生的是女子无与家政和国政等外事观念。在妇女无与外事观和女祸观的影响下,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女祸观在先秦时期经历了由萌发到最终定型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先秦礼书设计的西周中央政权组织中有王与后分治的制度,以周天子和王后分别统帅以男子为主体的王朝政务官和以后妃为主体的王室事务官,分掌王家内外.学者拘囿于礼书的性质,在西周官制研究中或对之持疑,或阙而不论.金文和传世文献表明,这一制度在西周政治运行机制中确实存在,且有着独特的时代内涵.与制度模式化和礼书理想化特征相较,现实政治中王与后分治的政治运行机制并非畛域殊然.  相似文献   
8.
<山海经>中保存着上古东夷地区大量珍贵史料,学界缘于对<山海经>神怪"谬悠难信"的认识,未能对相关史料寄寓的东夷上古史迹予以充分的重视.将<山海经>所记东夷地区原始宗教中鸟崇拜史料与文献、考古和民族志资料进行多重互证,揭示了<山海经>相关史料编撰的古老渊源.  相似文献   
9.
商周是中国早期文明,其政治文化模式的变迁对后世影响深远。殷周之际礼制下妇女角色的规制,向来被学者解读成后世妇女地位衰落的源头。然出土文献表明,周礼构建的妇女角色并不与西周历史实际进程相同步。商周时期贵族妇女地位转型实有两次,即殷亡鉴戒意识下西周妇女无与政事制度的构建阶段和东周以来由制度深入包括妇女在内的各阶层群体心灵的阶段。这一时期妇女地位演变的总体趋向,并不能以简单的"衰落"概之,尤其是后一次转型中妇女破除功利意识,对道德的真诚追求,彰显出对道德诉求的精神自觉。  相似文献   
10.
文明的界标不惟是制度和物质要素的进步,更应以人类思维演进中精神自觉为前提。先秦中华元典中以服制为中心的华夷观念体系,或被学者解构为古人的文化理想,或被专家以定型于秦汉之后的华夷秩序所体现的价值判断加以褒贬。若衡之野蛮与文明之际人类思维的历史进程,即由模糊逻辑思维向理性思维演进所体现的"人类精神觉醒"的本原面貌,华夷观念的发生实有着古老渊源和不容否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