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徐志摩1920-1922年在康桥留学时期形成了以“爱”“自由”与“美”为中心的“单纯信仰”。1928年重游故地写作《再别康桥》时,“单纯信仰”已经无情幻灭。因此,《再别康桥》不仅仅是一首单纯的惜别诗,它是诗人“单纯信仰”幻灭后的一份感伤的诗意祭奠。  相似文献   
2.
徐志摩1920~1922年在康桥留学时期形成了以"爱""自由"与"美"为中心的"单纯信仰".1928年重游故地写作<再别康桥>时,"单纯信仰"已经无情幻灭.因此,<再别康桥>不仅仅是一首单纯的惜别诗,它是诗人"单纯信仰"幻灭后的一份感伤的诗意祭奠.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伤逝》告诉我们一种貌相:当"人必生活着"成为可能之后,爱情也"必须时时更新、生长与创造"。北村的《伤逝》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爱情最终是虚无而令人绝望的,无法使人类心灵得到拯救。鲁迅和北村的《伤逝》中理想爱情模式的主体是不同的。面对包括爱情在内的人生"绝望",北村确立了以神性拯救为唯一的终极救赎之径。而鲁迅在现实的土壤上信奉"绝望的抗战"。北村的愿望虽然美好,但在中国语境中,却很难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