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仲舒系统地赋天以社会伦理规范和人的情感形式,发现了天的“美”。董氏哲学的重要观念“天人感应”是一种扭曲、倒置的人化自然的形式。董仲舒的美学表达了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新的儒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正> “艺术是什么?”的追问所导致的似是而非的尴尬境遇,在现代哲学的语境中被认为是语言方式的错误。当我们回溯历史时,会为多层次、多途径的人类艺术活动而迷醉;当我们面对现实时,又会为各种各样扑面而来、千奇百怪的艺术现象而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艺术的本体问题变得扑朔迷离,甚至对艺术具备的共性特征的概括也变得越发困难。在学术研究中,不明智地固守艺术已有的神圣疆界显然会遭遇到来自当代艺术现象的猛烈冲击和挑战,而  相似文献   
3.
已有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对现代西方哲学主体观分析、批判,指出了其不足,这是有益的.它有助于我们在研究时树立正确的观念,分清是非.但是,目前的研究似乎破大于立,注重缺陷而忽视启发,注意批判而忽视吸收.我认为,作为强调主体的精神、非理性方面而忽略物质、理性方面的主体观,自有其偏颇.然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合理之处也正蕴含着其独到的思想.因此,批判吸取其思维的经验教训的同时,肯定其贡献,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应该根据刺激物和情感效果的不同对宣泄的形式和意义进行区分 ,艺术创造活动是艺术家在对生活中的功利有切身体验感受的基础上升发出普遍性的意象形式 ,它首先是宣泄 ,它的更高目的是心灵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伴随着明媚的春光,艺海集团2009年“感恩父母&#183;欢聚艺海”大型主题活动于3月23日、24日隆重举行,来自艺海集团各下属企业的88位员工的父母近200人相约北京、莅临艺海,感受温暖的亲情,见证了艺海的真情。这是一次大型、成功的企业内部公关活动,收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6.
虽然艺术教育现象古已有之,但艺术教育问题却消融沉默于教育学科和美学、艺术学科,系统的、科学的艺术教育学体系一直没有得以建立。社会文明进程为艺术教育学的建立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艺术教育学的概念、研究现状的分析研究,论述了它的建立对于素质教育、社会文明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艺术教育可分为审美层面和非审美层面。其中非审美层面包括认识层面和操作层面的教育:认识层面决定着艺术教育的功利性目的,使它能够执行对生活的批评职能;操作层面意味着操作技能的掌握和操作感觉的获得。审美层面包括形式、形象和形上三个层面的教育:形式层面的教育包括对自然物质形式的审美意味的教育,形象层面渗进了伦理的、观念的内容,形上层面的教育表明了心理建构和人性完善的意义。艺术教育各层面缺一不可,以互动的形式内在地统一于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使艺术教育具有了完整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西方列强的枪炮震醒了古老的东方帝国的千年梦境,一大批有良知、有民族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在启蒙与救亡的使命感召唤之下,积极吸收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激烈的批判。纲常名教典型地表现了传统文化中的落后和野蛮成分。它以哲学上的“天下”观念为根据,以封建专制政治为载体和现实保障,成为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极大障碍。启蒙学者对它进行了系统、深刻的批判。一、以西学的国家观念批判传统的“天下”观念中国儒者往往以平天下治天下作为自己的理想和使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董仲舒的《春秋繁…  相似文献   
9.
美学研究中的理论佯谬,导源于生活世界和理论世界的冲突,它既表现为美学发展的科学化趋向,又表现为美学家族的庞杂性。生活的世界才是最基本的世界,从本原意义上说,它是诗意之源,不存在"进步"性。美学研究以生活世界为出发点和基础,或许可以得出更加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人类精神的困境,在现代性背景上变得越来越突出,审美教育对人类精神家园建设的意义,也变得日益重要。在以肉体叙事为特征的大众文化语境中,通过融解了情欲、观念的审美意象的教育,使情感得到无害的宣泄、秩序化和提升,恢复生命的完整内容。审美活动中的共鸣和同情,在造就大众日常生活层面上幸福的同时,能够缓解或消除文明中的紧张、对立和冲突,实现个体、种群和人类本体价值的协调。在这一过程中,审美教育创造诗意化的生存境界,完成人性心理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