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用彝文规范方案》是在1980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彝文规范方案》基础上,结合云南、贵州彝语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一步完善规范制定的,共有5598个彝文字、49个声母、10个韵母。本文采用对比研究法,将《通用彝文规范方案》与《彝文规范方案》加以比较,分析得出前者的几个特点,同时从五个方面论述了《通用彝文规范方案》的实践效果及成绩。我们认为该方案是专家智慧和群众意愿相结合的规范,充分体现了它的社会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目前世界上的语言正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消亡,保护语言文化多样性已成为世界性的课题。本文从语言功能的角度剖析了语言保护的复杂性的成因。其原因在于语言的工具性功能和文化性功能的内在矛盾:工具性功能客观要求语言"趋同",而文化性功能希望语言保持多样性,但是语言工具性的表现形式(语言活力)与语言文化性的表现形式(语言认同)不存在强相关。鉴于此,应从落实现行语言文化保护法律法规、理顺双语教育的性质和形式、培养正确的语言发展观三方面加强语言文化保护。  相似文献   
3.
研制《通用规范彝文方案》主要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语言生活,解决川滇黔桂三省一区彝文的"书同文"问题。它以当今的语言规划理念为指导思想,在1980年国务院批准推行的《彝文规范方案》的基础上,采用扩展的方式实现了川滇黔桂彝文的联合规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贾海霞  毕青青 《民族学刊》2022,13(10):24-30, 131
本文从静态的文献材料,剖析汉语文与民族语文的互动关系,考察语言符号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因。然后从动态视角,结合语言使用者(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社会属性,分析不同阶段、不同维度、不同场域的共同体意识话语建构,认为:语言符号是政治话语的容器与载体,政治语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语域;语言认同是情感认同的前提,是身份构建的必要条件;语言实践促使全体成员不断学习、实践、认同,是建构共同体成员身份的重要路径;语言景观为共同体成员提供持续不断阅读、评论和交流的机会,从而获得传播的活力,融入自然语言,进入社会生活,形成信念和价值观,以调整自己的行为,成功构建空间话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建构既要充分重视语言符号的工具性,又要关注语言使用者的能动性,多维度、有针对性地发挥语言符号的认同、实践及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