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赖美琴 《浙江学刊》2002,(5):177-181
本文从人性好利的本体论 ,君利至上的价值观 ,势、法、术相统一的辩证法 ,适时应世的改革观 ,强调对立、突出斗争的思维方式等五个方面 ,对韩非的政治哲学进行了阐析  相似文献   
2.
韩非思想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美琴 《学术研究》2002,1(9):31-35
韩非以成就“霸王之业”作为君主之大利 ,这与战国时代社会发展走向统一的趋势相吻合 ;韩非思想的核心是“势” ;韩非看到了人口增长与社会物质财富增长要协调发展的问题 ,具有进步意义 ;韩非主张的极端专制主义以及阴谋权术是其思想糟粕  相似文献   
3.
孟子的德治思想由性善论、天人观、民本思想、仁政学说等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性善论是其理论前提,天人观是其哲学依据,民本思想是其思想核心,仁政学说是其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保持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的稳定和谐、国家的长治久安是董仲舒政治哲学的最高目标;"大一统"理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和保障;教化与度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调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董仲舒的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客观物质性的“天”的认识,董仲舒提出了正确反映汉代社会政治的本质 和 规律要求的政治原则和政治措施,是一种在当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 响的自然政治观。但是,另一方面,董仲舒又以道德之天、神秘之天来构建其以“大一统” 为核心的政治哲学,并以“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作为理论框架,最终只能陷入神学政治、 忏悔政治的窠臼。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统一体。中华民族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上的同化力和情感上的维系力,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化身或人格象征。中国古代的文化认同,从民族和社会政治角度来说,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的封建王朝不断地抬高孔子的权威地位,积极重建以儒家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价值信仰体系和社会行为规范。这些单一民族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确立了其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文化属性。明清以降,特别是近代以来,我国有大批民众陆续移居海外,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他们中华民族保持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精神母体的中华文化,为这些海外游子提供了智慧源泉、情感藉慰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绝对主义是韩非政治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他否定矛盾双方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调合的可能性,最终走向独断论。整体主义是董仲舒政治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他认为天、地、人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强调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协同调适。然而维护君权至上,则是这两种不同政治思维方式的共同旨趣。  相似文献   
8.
赖美琴 《学术研究》2004,(12):82-85
孔子构建了全面的、系统的德治理论, 实现了中国古代德治观念划时代的转换, 奠定了封建主义治国方略的思想基础, 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亦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汉代儒学宗师董仲舒,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和保持汉家天下长治久安为政治理想,苦苦寻觅君主政治的根本原则、基本方针和治国方略,力图找到“致治”和“长治”之途,提出了以“大一统”为前提条件,“以德治天下”为主要体现,以“礼制”为根本保证等内容构成的和谐思想,以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等领域消除不和谐的风险源,建立稳定、协调、有序的封建专制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政治哲学阐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政治与神学政治相结合的二元政治观,“大一统”的政治法则,“德主刑辅”、“经”“权”配合、“常”“变”相融的中和政治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政治发展观和以整体直观为特征的思维方式是董仲舒政治哲学的五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