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代的吏制改革,开创了唐宋至明清千余年间的官僚体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和重要的地位。 一 秦汉以来的官僚制度到隋初已不适应隋代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的发展趋势。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在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中,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地位显隆,权力重大,许多篡位的权臣,都是丞相,如三国时的曹操、司马师,南北朝的齐高帝、陈武帝,就连隋文帝也是通过“大丞  相似文献   
2.
论隋炀帝评价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隋炀帝的评价中,开运河、建东都、巡幸历来被说成暴政,认为这主要是为了游山玩水,因此,隋炀帝是千古暴君。但根据马克思主义对历史人物思想和活动应进行具体分析的要求和对英雄史观的批判,我们认为这种论断未免笼统、简单。因为历史的发展毕竟有它自己的规律,它的“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而不是由个人主观意志所决定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不是帝王将相的私欲。所以前论只反映了这些事物的表面,而没有从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方面揭示事物“内部的隐藏着的”实质;只看到隋炀帝的作为,而没有从其活动的社会条件和政治环境中去“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只看重了他个人的意志动力,而忽视了“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因此,本文对有关隋炀帝评价中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隋炀帝执政期间,曾致力于对西域的经略。对此重要历史事件的起因、意义及性质,历史上均持否定的态度。《隋书·裴矩传》:“矩盛言胡中多诸宝物”,“帝由是甘心,将通西域”。《资治通鉴》:“糜费以万万计,卒令中国疲弊以至于亡。”《隋书·西域传》:“自古开远夷,通绝域,必因宏放之主,皆起好事之臣”,炀帝“规摹宏侈”,裴矩“以荡其心”。显然无一处可称道的。而且这一观点至今被史学界所公认。但是,若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来考察,这种传统的定论仍需再作讨论。  相似文献   
4.
隋代的建立与统一,是经三个半世纪的分裂和长期的民族融合之后完成的。隋文帝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的开端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探讨隋文帝民族政策的指导原则、内容、特点、效果、原因、作用和地位,对我国古代民族政策及民族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一) 在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的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建立在广泛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而小农经济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它必然分化并走向土地的高度集中,但这种发展过程常被农民起义所打断,“这样,社会走出了旧王朝的螺丝圈,开始了新的轮回,虽然每一个王朝都有盛有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却实现了万世一系,中国封建社会就在这样的循环轮回中延续下来了。”我们认为,这种说法值得讨论。他们所说的小农经济实际上是指小自耕农经济。上述论点就是靠小自耕农经济是专  相似文献   
6.
论唐代均田制下的土地买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前期均田制的破坏有着各方面的因素,其中土地买卖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很主要的原因。认真研究均田制下的土地买卖,是了解唐代均田制变为庄园制,租庸调制变为两税法,府兵制变为募兵制的关键所在。 唐初均田制下土地买卖的存在 众所周知,均田制在北齐时就遭到很大的破坏,土地买卖的现象非常严重。隋文帝即位后,革除流弊,弥补缺漏,使均田制更加完善和进步,加上认真推广实施,使土地买卖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唐代均田制下土地买卖明显加剧,这从唐初均田令的规定中得到证明。《旧唐书》卷48《食货志上》载武德七年(624)均田令规定:“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以所载百分之二十为世业田的比例计算,一个丁男占有二十亩世业田。当时,官吏的永业田比农民规定的数量为多。《通典》卷2《田制下》载开元二十五年规定:“其永业田,亲王百顷,  相似文献   
7.
论隋代速亡的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隋代为何速亡?从古至今都认为是隋炀帝的暴政造成的。如唐太宗云:炀帝“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今人吕思勉先生也说隋炀帝“徒特严刑”,“又猜忌性成”“于是数年之间,起义者势如火之燎原矣。”范文澜先生又云:封建朝廷向外扩地,未必一定会亡国,但“隋炀帝这样做,却非亡国不可。”雷家骥还说隋文帝立隋炀帝为继承人,就“是隋王朝亡国祸根。”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似欠妥贴,有必要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8.
隋朝建立后,在开皇时和大业初年对前代的田令进行了多次整顿改革,制定出适应新形势的土地制度。这些改革,使均田令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机,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中国均田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颇值研究。改革内容隋代均田令改革的特点,主要是割除流弊,增置新制,使新令与社会环境发展相适应。而且内容新,变化大,范围广。保持经常性,发现问题就及时更正,除开皇初和大业初两次大规模改革外,其间小型的改革亦不断出现。改革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封建社会前期,一直存在着封建国家豪强地主争夺劳动力的斗争。因此而引起的括户运动,历代皆有,只不过名目不同。西晋有占客之限,东晋有庚戍土断,南齐有“却籍”,北齐有括户。但由于种种原因,失败者多,成功者寡。然而隋代的括户,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大索貌阅,“进四十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户”(《册府元龟·户籍》卷486)。大业五年,“诸郡计帐进丁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北史·裴蕴传》)。从隋初有户四百多万,至开皇九年达七百余万。洎于大业二年,户达“八百九十万七千  相似文献   
10.
隋代是中国历史上财政最充足的朝代。本文从隋朝财政改革的角度,集中分析了均田制、赋役制、仓廪制改革及推行“大索貌阅”制、财政节减政策对国家财政积蓄的积极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