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的新型城乡二元结构中,农村扮演着为现代化“兜底”的角色。现阶段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任务是充分发挥其“兜底”职能,为顺利实现现代化提供支撑。以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为主线,从乡村振兴的五大命题出发,运用代数推导的方式全面论述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农业保险能够有效发挥种粮激励效应、乡村生态环境改善效应、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效应和财政资金杠杆效应。以西部农业大省——四川省的农险发展实践为例,结合全国农险发展概况,点面结合,深入分析目前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持续提升现有农险保障水平、增强融资支持能力、完善政策性农险的财政支持体系、改革现有农险创新激励体制、全面强化农险监管等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2.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补齐乡村环境治理短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 PPP模式的引入为乡村环境整治提供了新途径。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引入演化博弈分析框架,对不同场景下乡村环境治理的三方(地方政府、社会资本、村民)共生条件进行探索,并结合现实案例检验基本结论,结果发现:PPP模式高度依赖政府的有效治理,特别是各级政府的有效监管对达成多方共生非常关键;政府的有效监管、社会资本守约的交易成本和村民在环保治理过程中受益是三方共生的基础,而设计合理的惩罚机制可以减少政府失职和资本方的违约动机,博弈结果将趋于三方共生。同时发现,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社会资本守约和村民参与恒不成立;村民参与环境治理取决于参与的净收益,与受到的政府奖励无关。由此,可以通过改革乡村治理方式、加强政府有效监管、采取第三方定价和构建风险补偿机制、以村民受益为核心加快乡村组织建设、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等措施,不断推进乡村环境的治理。  相似文献   
3.
4.
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为农村三产融合、农民增收、宜居乡村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因而得到了政府和社会资本的青睐。但是快速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认识偏误、政府投资软约束、环境资源硬约束等一系列风险的制约。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的范式对上述各种风险的形成机制和作用路径进行梳理和剖析,研究结论认为上述风险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扭曲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功能,而各种风险的叠加又使得项目的风险概率分布发生了改变。在此基础上提出纠正认知偏差、强化政府预算约束、抑制投资冲动、强化软硬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构建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过程当中如何运用“飞地经济模式”实现互利共赢和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新难题。文章首先对飞地经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飞地经济”在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战略中的定位。然后运用模糊数学工具,引入一个包含经济—生态—资源—社会等指标的政府目标函数以确保“飞地经济”模式实现可持续运行,并量化政府目标函数值以使合作双方政府达成互利共赢。最后总结出“飞地经济”模式实现互利共赢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立足本地优势、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规范政府行为、加强顶层设计、激励性与制约性制度相结合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