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民国时期,我国农学留学生运用所学的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进行水稻的品种改良和推广工作。同时,他们还加强水稻病虫害防治,积极开发新的化学肥料,使我国的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水稻种植面积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增加,提高了我国的农业经济效益,并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农学留学生们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农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高等农学学科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活跃着一个由归国农学留学生构成的农学教师群体.20世纪初,苏、浙、粤等东南沿海地区的许多青年胸怀"教育救国"、"农业救国"志向,负笈越洋来到日本及法国的高等农业院校学习蚕桑、农艺、园艺等农学课程.自1909年起,留学潮逐渐转向美国,更多的青年学生奔赴康奈尔大学等高等院校攻读农学相关学科,并获取了各种学位.从20世纪10年代中后期起,他们陆续归国,加人到围内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学、科研队伍行列.他们把西方现代大学理念和高等农学学科体系导人中国,并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了改造,通过建立"教学、研究、推广"三合一模式,探讨教学理论、编写新教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科学研究,组织学术团体、创设学术期刊等,为我国近代高等农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回顾了近代中国高等农学预科、专科,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发展历程及教育工作者对高等农学课程建设的总结与献言,归纳出在引进、融合、创新的过程中高等农学课程的编制主体、内容、组织和结构及评价等方面的特点,探讨了它对当今大学应用性学科课程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