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任伯年先生,一直在我看来不管是在学识、画作还是人格方面都是我最敬佩的一个人。他是近代中国绘画史上能力非常全面的一位绘画大师,尤其是他的人物画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具有转折意义。本文就是来浅略的谈谈任伯年先生的人物画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陇川县户弄村是以德昂族为主的村寨,周围分布着傣族、景颇族和汉族等民族.德昂族在适应生存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并发展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同时在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其交错杂居的主要民族--傣族的文化就深刻影响了德昂族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针对新闻领域对于新闻姓新还是姓“需”.新闻媒体的主体任务是“宣传”还是“传播”.影响新闻价值的关键因素是“软新闻”还是“硬新闻”的问题,通过对新闻本体的思辨.得出新闻姓“需”.新闻媒体的主体任务是宣传,决定新闻价值的关键因素是“软新闻”的结论.提出无论在新闻理论还是在新闻实践中都应特别重视新闻受众的需要性和新闻媒体的新闻宣传任务.重视“软新闸”对新闻价值的关键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学毕业生社会择业的瓶颈问题,使高等学校公共关系处于比较危机的状态,协调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之间的同步一体关系,是高等学校公共关系管理的当务之急。做好公共关系管理工作,首先要认清高等学校公共关系的本质,认清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达到社会需求标准的重要性;其次是要紧紧抓住高等学校公共关系的主体方面。由于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相互关系所决定,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公共关系的主体方面。高等学校培养出的人才,要得到人才使用单位的认同与支持,高等学校必须在公共关系的管理上实施开放式战略,充分发挥社会行业专家的桥梁纽带作用,敞开校门办学,与社会需要同步运行,这样,大学毕业生社会择业的瓶颈问题就有希望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5.
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学生情感教育“边缘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情感教育缺乏计划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已经危及到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完善的学生情感教育机制。需要确立学生情感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把学生情感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系统,强化教学中的学生情感教育意识,学校各组织部门要整体的有机的进行学生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不断提高学生情感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有关起诉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或其他公民和法人侵害名誉权的案件越来越多。从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概念出发,结合新闻实务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各种表现的简述,重点探讨如何预防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张艺谋执导的影片《有话好好说》问世以来,在京城内外引起阵阵喧哗与骚动,可谓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这是张艺谋执导电影的一次滑坡,他根本把握不了当代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进了城”也是个土八路;有人则认为此片体现了张艺谋导演风格的突破,是一次成功的“进城”。的确,这部影片一改张艺谋过去关注厚重的文化内涵,拍农村生活题材的路数,把镜头焦点由农村转向了城市;从史诗性的、庄严的艺术格调转变成一种游戏性的、闹剧式的风格。然而,应当看到,影片题材的改变和艺术格调的变换,并不是评价影片成败、艺术价值高低的标…  相似文献   
8.
针对在新闻价值要素的认知方面,存在过于强调"新鲜性"和"事实性"的问题,同时,在新闻传播中也出现了"刻意求新"、人为炒作、拘泥事实的弊端,忽视了大众对信息的需求。提出大众性、需求性、信息性是新闻价值的根本要素。这三大要素,具有社会劳动群体对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信息需求的特征,新闻传播应该从深度和广度上满足其需求,以促进和引导受众创造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9.
美学创立以来,中外美学家一直试图给美下一个定义,由于美本身的不确定性,没有一种概念能够解释人类的全部审美话动,因此对美的本质的注释成为美学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从千差万异的审美活动中,从人的生命本体的角度阐释了美的定义,认为美是生命本体的现实性合理超越,美感就是这种对生命本体的超越感。尽管人的生命本体千差万别,但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当一事物合理地超越了它的现实性,美就产生了。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有关起诉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或其他公民和法人侵害名誉权的案件越来越多。从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概念出发,结合新闻实务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各种表现的简述,重点探讨如何预防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