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在19世纪晚期技术革命发生前,中国出版业的类型出现了重大变化,时间上主要是乾隆晚期、嘉庆和道光年间(1796-1850),即19世纪上半叶。在19世纪晚期"古腾堡式的机械印刷"传入上海时,机械化出现了,而在此之前正发生四种变化,它们导向的正是所谓文学现代性的后期标志。这四种变化包括小说的产量、发行方式、小说中表现的国际意识以及小说预期的读者构成。这些趋势的出现早于 19世纪晚期印刷技术革命,也早于 20世纪初期教育和文学生活中的变化。这表明在试图定义文学现代性时,必须既关注突然的外部影响或内部革命造成的因果变化的力量,也要关注连续性。  相似文献   
2.
字文所安教授10年前出版的《中国文学思想渎本》(Readings in Chinese Liteirary Thought,哈佛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最近有了精心译成的中文本《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月版)。它选译了从《尚书》、《论语》等早  相似文献   
3.
最近西方的研究假设,与17世纪和19世纪相比,18世纪代表着江南女性文学活动的衰落.我不坚持这一概括的正确性,并建议研究广东才女,旨在检验同样的衰落是否出现在江南以外的这一重要区域.这篇论文用三个部分来解决这一问题.第一部分介绍八位18世纪广东的重要女作家,主要依据冼玉清出版于1941年的<广东女子艺文考>.从我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18世纪广东女性的文学活动没有衰退.第二部分集中于这一区域女性文学文化的另外两个与江南形成对比的方面,即广东才女对历史的特殊兴趣,和她们工作与生活更加以家庭为基础的创作语境.最后一部分探讨在地方和伞国的诗歌选集,尤其是恽珠刊刻于1831年和1836年的<国朝闺秀正始集>中,广东女性怎样得到表现,结论是全国范围的选集对广东女作家的表现还很不够.当冼玉清编辑选集时,她更多依据的是专门关于广东的选集和地方史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