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篇
综合类   7篇
  2004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王沂暖先生为藏族文化的发展、为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延续鞠躬尽瘁、奋斗终生 ,其在藏学上的辉煌成就 ,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他的爱国情操、他治学的缜密与实事求是堪称后人的楷模 ,而其简朴的生活、健康的人生也可为我们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我们要正确地理解与运用谚语,就必须掌握它的意义,否则会用之不当,甚至会闹出笑话。藏谚包括的范围很广。在汉语里所有的俗语、谚语、成语、歇后语、习惯语都可包括在内.有一部分与汉语的谚语和俗语歇后语相似,采取句子形式,字数不等,句子长短不一,多数是复句,由两个分句合成,讲求工整对仗。另一部分与汉语的四字成语部分相似。藏谚的意义是相当复杂的,本文所说的意义是在藏谚表达思想的内容的规律方面说的,就藏谚的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种动作用语言进行表达的时候,几乎都可以用两种方式表达出来。一种是主动语态,一种是被动语态。例如:“客人少坐,我安排些晚饭,与你两个吃”。(《水浒》下,1052页)(khyed gnyis tog tsam bzhugs dang ngas khyed gnyis kyi dgong zas bzos chog)(同书藏文版三563页)。在这个句子里汉藏语均为主动态,“我”是主语;nga也是主语,只是在“Nga”后加了“byed sgra”s(这是动作者的标志),动词谓语分别是“安排”与“bzos”,同时,汉藏语的主语都是谓语动词所代表动作的行动者。我们还可以把宾语作为注意的中心,那就是把动词所作用的对象作为句子的主语。例如:“人民靠我们去组织”(四  相似文献   
4.
某种谚语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反映了它所属语言的某些发展过程。一条谚语有它的产生、发展、变化或死亡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快慢与它所存在的时代性质有关。谚语的运用是学习、研究谚语的最终目的,也是能否掌握谚语的时代特征,能否理解谚语的各种特性的最好标志。在今天我们能否用谚语准确、生动地表达思想,传达信息;能否用谚语提高语言的社会功能;也就是能否与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新时代挂起钩来,并为之服务的问题。下面就自己的想法,谈一点如何运用藏谚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除汉族谚语外,还有各少数民族自己的谚语,这些谚语都是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各族谚语风格不尽相同,但各族人民在创造祖国文化的过程中,它反映了各族人民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与在实践中的经验,对祖国的文化增加了夺目的光彩,都应分别加以研究、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语言更富于时  相似文献   
6.
《格萨尔》曲牌的创作艺术车得驷引言《格萨尔》是藏民族文学宝库中的典型代表。它是许多世纪以来,藏族文艺创作的精华,在华夏文明之中,也不愧是个佼佼者。其艺术魅力之大,使人不敢与接,若与之相触,则不舍弃之。其中似乎充盈着多种美的旋律,丝丝藏民族特有的文学情...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里有成语、谚语、俗语、俚语、歇后语、习惯语等的区分,但存藏语里它们却没有明确的概念上的界限。藏语“gtam dpe”一词一般可译成“谚语”或“成语”。其实这个词却具有上面各种语的内容。无论是谚语、成语、俚语、俗语、歇后语、习惯语在藏语里都可叫它“gtam dpe”。不过有些书面性强些,显得文采些,可称它为  相似文献   
8.
佛教,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佛教又有大乘与小乘之分。大乘佛教的一部分派别与印度婆罗门教的部分教义相结合便形成了密教。它主要宣扬“三密相应”、“即身成佛”。这一佛教派别,产生于印度后期佛教之中。公元八至十一世纪间,印度密教传入中国西藏地区,与西藏原有的本教相结合,逐渐形成西藏密教的传统,称为“藏密”。传到日本,成立真言宗,称为“东密”(台密)。与“密教”相对,佛教对密教以外的各派别统称为“显教”。这就是藏传佛教的“显”、“密”两系。也就是“喇嘛教”的两系。  相似文献   
9.
汉藏语言都是历史悠久的语言,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同语音、语义、语法结构等方面一样,在否定概念的表达上也起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否定是对肯定而言的。这一对概念在逻辑上是完全不容混淆的,它们是对立的。但是,否定概念在语言上的表达方式却很复杂。汉藏语言属同一语系,确有许多地方是一致或相似的,但由于汉族与藏族在思维方法、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其语言表达方式也有不少差异。这里仅就汉藏语言在某些否定概念的运用与表达方面的差异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