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自传作品《如果种子不死》是安德烈·纪德力图进行自我形象建构的一次文本尝试。作为20世纪最为复杂的几位法语作家之一,纪德一生伴随着极大的关注与质疑。苦于心灵无人知晓,便将自己的多重个性写进自传,勾勒出成长历程,分析个人复杂思想的成因,试图建构一个大胆反叛宗教伦理道德的同性恋作家形象。然而,这一形象又存在自我矛盾性,文本又表现出深层的自我解构性。  相似文献   
2.
纪德自传体作品《如果种子不死》中“我”的生活经历构成了一个类似《圣经》中“浪子回家”式的隐喻结构。“我”的人生轨迹大致对应于浪子的人生,二者都有出走、享受放纵的生活和最终的复归阶段。纪德在叙述“浪子回家”的三个阶段时,文本的叙述风格也发生了相应的转换,叙述话语与叙述内容形成惊人的和谐一致,使这个结构上的三段式特点更加突出。但与《圣经》中浪子的情况不同,纪德对“我”命运沉浮的评判完全从“我”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而不顾宗教道德规范的价值标准;“我”的人生阶段中比浪子多了天性受压抑的内容,而缺失忏悔和救赎情况,这是对《圣经》故事的颠覆。  相似文献   
3.
龚古尔兄弟对福楼拜其人其作品存在偏见与误读,其原因既有文学观念的不同,也有对杰出同行的嫉妒,还源于对福楼拜本人的固化印象.这些误读在他们的长卷日记中有多方面的表现,这些篇章也成为极具个人性的“福楼拜”批评文本.  相似文献   
4.
易卜生在创作中曾长期探讨父子关系问题,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戏剧主题——父债子偿,即父辈的罪孽报应在子女身上,子辈的牺牲挽救了危机,促威对父辈的救赎。其中《布朗德》、《群鬼》和《小艾友夫》三部刷对该主题的表现最为完整突出,在叙述上也拥有一套相似的情节模式:戏剧陷入危机、子女与父母分开或身患痰病、子女替父母受罚,戏剧归于和谐。借由勒内·吉拉尔提出的替罪羊机制来解读该模式可以发现,易剧中元辜受过的子辈经历了受害者和救世者的双重身份转换,这正契舍了易卜生对于人类的命运前途等普世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辛苒 《学术界》2012,(5):128-133,287
"五四"时期,国内兴起了一场自然主义文学的接受热潮,龚古尔兄弟也在此时日益为国人熟知,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但相较于左拉和莫泊桑等人,他们并未获得国内文坛足够的重视。其原因在于,由于前期传播者对他们过于片面和单一化的认识,学界普遍否定了龚古尔兄弟对于民族文学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