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计算机网络是当今社会最为激动人心的高新技术之一。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相互交流的需要。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校园网作为学校信息交流的基础设施。校园网必须把应用摆到突出的位置,校园网建设势在必行。为此,本文从校园网软硬件环境、远程连接、网络应用、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解析并在教学和管理等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明星玉女是原始宗教中祖先崇拜与星辰崇拜相结合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有祠祀之,颇行于世。受《庄子》、《楚辞》、神仙方术的影响,西汉以后,又分别演化出仙人玉女、六丁玉女,从而形成了古代神仙观念中三个不同系列的玉女。泰山玉女属于汉晋游仙诗赋中的仙人玉女系列。  相似文献   
3.
"亚细亚的古代"进入文明社会的方式,制约着中国早期文化的发展路线,也决定着"阴阳"的思维结构及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民族心理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这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在成为一种宗法文化的同时,也成为一种诗性文化。通过对宗法文化与诗性文化得以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因素的考察,可以看出陈炎的"价值中立"的治学观念,是将文化视为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生命,因而传统文化的研究,应该客观地去清理显在的学术材料并揭示潜在的结构关系;也只有不断进行多元方法并存的理性的研究,才会使认识领域中有关古代文化的知识得到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4.
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几个要点都植根于音乐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和当时的音乐文化现象."成于乐"即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音乐境界;"尽善尽美"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音乐的独立自足性,并着重从审美体验角度去领悟音乐的绝对美;"思无邪"是一个动态的荡涤情怀、纯化情感的审美境界生成过程,道德自制的理性力量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圭表观测日影,发现了冬至现象,并进而认识到,作为年与年之间的终始交接点,冬至具有阴极阳生、终而复始的特性.这种知识性的认识是制订历法的首要依据,又被概括成哲理信条,尊奉为天道,成为一种自然法则;战国后期到西汉初,已普遍行用昼夜百刻制、十二时辰制及四分历,星占术以内行星晨始出东方标示冬至时辰,历家则测得二十八宿赤道距度值与二十四节气太阳所在赤道宿度表,又运用分数算法,从冬至之日划分出冬至时刻,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基本概念,使古代冬至观念呈现出不同的理论形态.古人认识冬至是一个逐渐趋于精确的过程:仲冬→仲冬之月→冬至之月→冬至之日→冬至时刻,这些认识成果分别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严格的区别.以此观之,《尚书·尧典》所述的测时方法,诸如辨识物候、星象、斗指,计量漏刻及观测日出方位等,都仅能测得一个时段,其纪时方法也仅能识别四季,因此没有规定一年以何时为终始,年与年之间处于循环无端的模糊状态.这一口传史料在形成文字时使用了一些后世的词语,附会之言亦在所难免,其历年长度数值“(眷)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则属于战国以后的认识.这就需要对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认识加以辨别,如果用后世知识去改写这种初始文化,就无法认识其中所蕴含的特有的思想意义,也不利于认识其后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和哲学.  相似文献   
6.
碧霞元君即泰山玉女,始乃曹操、曹植、李白创作的云霞与玉女浑然一体的特殊艺术表象.在明代,这一审美意象仍然体现着文人阶层所追求的诗情、自然与天仙连成一片的理想境界.诗境中的碧霞元君始终都在召唤两个方面的价值意向,一是对现实社会必然性的超越,二是对生存时空无限性的向往.前者在一定程度上被民众阶层所接受,他们将碧霞元君解读为一种既表达了宗教要求又象征着审美需求的俗信符号,以此为依托去进行诸如迎神赛会、进香祈愿、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集市贸易之类半功利半娱乐的社会文化活动;后者在一定意义上为统治阶层所接受,他们不断为泰山玉女塑神像,修宫祠,赐额立碑,以祈求祛病消灾、延年益寿.  相似文献   
7.
作为人类几大文明形态原创时代的几种传世文献,《论语》、《旧约》、《新约》、《古兰经》分别体现着几个古老民族从共同的人类学前提出发,在早期文化演进的方向上、在进入文明社会的方式上,所经历的不尽相同的路径.就局部而言,各民族的思想家们面对着自己的那个时代的具体问题,分别提出了能够顺应自已民族文化发展必然趋势的解决方案,从而完成了各自的文化创造.从整体上看,由这些古老文本创造出的有着内在必然性联系的网状系统,构成了一个大致统一的规定着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话语世界.  相似文献   
8.
陈炎的中国审美文化史研究 ,首先从中西文化比较入手揭示出中国美学的文化本质 ,使作为中国美学存在方式的审美文化得以复现历史的实存样态 ;然后从中国文化的诗性特征上 ,凸显中国审美文化在整个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应于中国审美文化史这一特有的研究形态 ,形成了以体悟、想象为基础营造诗意语境的表述、阐释方法  相似文献   
9.
泰山玉女祠改名昭真观的缘由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北宋时期,泰山玉女这一民间神灵既未载入国家祀典,也不符合道教经典,且名气不大,来历不明,实属淫祀。到蒙古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道士张志纯重修泰山玉女祠之后,玉女祠被改名为昭真观。这一改名之举,是结合当时蒙古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以道教理论重新解释泰山玉女,从而使泰山玉女既得到官方认可,也受到道教重视。这就为后来的碧霞元君大盛于明清,做了必要的准备。经分析推断。将玉女祠改名为昭真观的人很有可能是张志纯。  相似文献   
10.
陈炎的《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一书 ,是从多层面、多视角、多维度的联系方式上 ,研究儒家文化复杂性的关系状态。全书以严谨细密的体系化的形式 ,呈现出一个动态描述与结构描述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 ,其中充满了中介 (内在要素、层次、功能 )之间环环相扣的逻辑过渡。整体框架则由一系列自成起结的圆圈式逻辑推演组成 ,是一个能够充分体现出分形元与系统整体的自相似关系的复杂性结构。一、追求儒学知识增长的科学研究范式。陈炎能够实现“比‘新儒学’更新的儒学研究成为可能”的学术创新 ,这其中一个最根本的构成要素 ,是他的贯穿于治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