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1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忠路  邱泽奇 《社会学研究》2016,(4):121-144,244,245
对于家庭背景与儿童学业成就间的关系,既有研究大多着眼于家庭背景对最终教育获得的影响,但教育获得是一个连续过程,对受教育过程缺少分析,就难以理解家庭背景影响儿童受教育机会的过程性机制。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基线数据(CFPS2010),探讨了家庭背景影响儿童学业成就的路径和机制。本文分析结果表明:(1)家庭通过其社会经济资源为儿童提供有差异的教育机会,进而影响儿童的学业表现;(2)家庭通过家长的教育参与和行为支持,培养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从而对其学业成就产生影响。进一步的探讨还发现,家庭背景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路径和机制具有显著的城乡差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城市学生成绩的影响大于对农村学生的影响;相比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学生的学业成就更多地依赖于自身的学习行为。本文的研究发现对如何缩小儿童学业成就的阶层差异以及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梳理拒访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本文运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y,CFPS)测试初访和测试第一次追访的并行数据和问卷数据,运用Logit模型对CFPS测试第一次追访中出现的受访家户拒访行为进行分析。分析发现,CFPS追访调查样本存在选择性拒访现象。追访中,被拒访的特点和模式与发达国家的基本一致,即受到受访家户和主事者社会经济特征、参访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分析还发现,在追访中,受访对象的拒访行为是可预测的。根据前次收集的并行数据和问卷数据,可以甄别未来可能拒访的重点对象。如能依此采取特别的样本维护策略,应可降低跟踪调查样本的损失率。  相似文献   
3.
技术与组织的关系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形成了有代表性的三个视角。"技术决定论"突破了古典理论"惟一最佳组织方式"的局限,用技术因素解释组织间的结构差异,其局限在于将组织方式与技术简单对应;"技术结构化理论"引入了新技术使用过程中的结构变迁过程,展现了组织结构动态变化的一面。在"技术决定论"和"技术结构理论"之后我们提出了"互构理论"。"互构论"从技术的外源定制性以及技术自身的层级结构等应用性特质出发,分析技术与组织关系背后的行动者之间的互动,通过重视技术的应用环境,展现结构多样性以及结构变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农村婚嫁流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笔者1988年在湖北省麻城市王福店乡农村婚嫁调查结果的一部分。根据当地的道路交通状况和婚姻习俗,我们以7.5公里为中间值把婚嫁距离分为5组,以31~59岁为中间组把婚嫁年龄分为老中青三组,调查了王福店分两种类型的3个自然村共356对已婚夫妇的婚姻距离。调查表明:以迁入户为主体的韩家墙村和王福店村与“土著”户为主体的上马石村的居民婚嫁流动表现出同样趋势,即婚姻距离在7.5公里以内的占绝大多数,其中5公里以下的近60%;在这些近距离婚嫁中本村之间的联姻又占绝大比例;近距离婚嫁随年龄组的下降又渐有加强。我们认为,农村婚媒形式的转变[包办(买卖)→媒人介绍→自由恋爱]、交通不便、农业的小农生产形式对劳动力的需求共同促成了农村婚姻距离的逐渐缩短。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趋势可能会导致农村人口素质的下降、农村社会关系的亲属化以及农村社区特别是村级微型社区的自我锁闭,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传统企业转型谈振兴东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的振兴与发展问题 ,它应是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的全面改革与发展。其中社会基础的重建与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环节 ,不可忽视。 2 0 0 3年 9月吉林大学社会学系联合多家单位主持召开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研讨会 ,会上许多学者就此问题做了多方面深入的论述 ,这里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仅选几篇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7.
与东欧的改革不同,中国渐进式的改革没有消除"体制内"的存在。进而,中国的改革为社会流动的讨论提供了一个自然实验,形成了体制内与体制外不同的职业机会。进入体制内和在体制外的人群的能力不同,形成的政府、市场、社会的能力也不相同。在过去30年里,向市场流动的机会包括了原农业职业人口主动的向上流动和原体制内人口因体制改革被动的向下流动。在非被动条件下,处于体制内职业人口向体制外的流动率几乎为零。如此,在政府—市场—社会的三角关系中,市场的平衡能力显然值得怀疑。在理论上,社会流动的机会性与选择性也可以成为社会流动探讨的新议题。  相似文献   
8.
9.
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持续发展:以金昌为例邱泽奇西部地区的欠发达以及整体发展中东西部差距的不断扩大,已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与持续发展中的一大难题。1984年,在列名的225个贫困县中,西部地区就有134个,占59%以上,这还不包括国家另作安排的...  相似文献   
10.
费孝通先生在《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一文中直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跛脚问题。他认为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形势下 ,在“世界性的战国时代”,社会学过多地关注了学术或知识“工具性”的发展 ,忽视了对社会学“人文性格”的关注 ,进而缺乏对社会人文精神养成和发展的影响 1 。在费孝通先生看来 ,社会学如果缺乏了帮助社会成员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缺乏了对个体人格完善的影响 ,不仅与中国学术传统的位育性格不合 ,而且失去了社会学本该存在的理由。到目前为止的社会学之所以在追求工具性的道路上离人文关怀越来越远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