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3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1.
保山——“宝山”也,走进神秘的保山,就像融入了大自然母亲的怀抱,走进了一部美妙的诗卷和绚丽的画廊。这里有喜马拉雅山运动成就的大自然奇观——腾冲火山热海,国家级北海湿地保护区,有东方“直布罗陀”之称的松山抗战遗址,被国际专家誉为“物种基因库”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蜚声中外的世界“大树杜鹃王”,壮丽的怒江东方大峡谷。    千年历史积淀  “哀牢古都,西部兰城”。作为古哀牢国的发祥地,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保山设置了不韦县,东汉又在此设永昌郡,是闻名於世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国际商道“蜀身毒道”——南方古丝绸…  相似文献   
2.
从新中国高考变革历史与国际比较两个维度看,我国40年的高考改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验,也存在值得记取与突破的教训。在功能定位上,重视发挥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以考试内容与录取方式的选择变化推动教育教学变化。在目标定位上,重视筛选胜任高等教育的关键能力,以考试立意改革促进合格人才培养,以考试科目改革助力综合发展,以考试内容改革服务人才发展需求,以录取原则改革配合人才选拔;但是,需要克服高考操作技术的“知识中心”倾向和全面发展的能力化取向,解决多元化综合评价的社会接受性低问题。在价值定位上,努力平衡效率与公平,既重视高考的效率,也追求高考的社会公平性;但是,高考改革需要避免考出个性的陷阱,重视追求效率的国际趋势,降低教学改革的难度,保障选考的社会意义,克服多次考试的博弈复杂性。在技术定位上,系统性分离考试与招生录取,既稳步推进考招分离,又逐步扩大高校选拔新生的权能;但是,考招分离改革需要变革现代性的高校组织,注意我国人文环境的约束,加大招生环节的改革力度,提高招生面试技术与社会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3.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其伦理道德与中国传统思想进行了碰撞和融合,特别是佛教孝亲观与中国传统孝道观念经过相互补充和融合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伦理道德,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中国的传统道德观的约束力,从而使佛教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位小朋友在玩桌面游戏的时候,一位小朋友为了要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强行从同伴手中抢夺,而后者出于保护自己喜欢的玩具不被抢走而推开前者.这就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的行为.对幼儿而言,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遭受挫折时显得焦躁不安,或由于过于自私、利己,任性的不良习惯造成的.幼儿采取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别人,夺取别人的东西、摔打东西等等,攻击性行为不是亲社会行为,是反社会行为,是儿童问题行为极其严重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5.
"教师第一"作为一种管理逻辑,是针对当前管理中出现的以重"管"轻"理"的管理理论、工具与手段为取向的管理目的和以"规"代"管"的管理方法被异化的现状而提出的一种人本主义管理思想。"教师第一"契合理想教师管理的价值诉求,并具有实践的可行性。从认识论角度来看,"教师第一"作为一种管理理念,是对人性假设与现代管理理论的反思与回应,意在营造一种以教师为本,把尊重、信任、培养、发展教师作为根本目的及终级目标的学校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从实践论角度来看,"教师第一"不仅重新诠释了当代教师的意义和价值、凸显了教师的专业地位、强化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还在明理、善人、治事、化物等方面予以进一步的推进,为成就一批好教师、促进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日语母语话者的会话中的受话者会话策略为分析对象,将受话者会话策略的附和式发话类型,对受话者会话者策略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日语受话者会话策略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作为日语学习者,尤其是以我们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对于日语和汉语中的同形异义词总是容易混淆.初学的学习者总是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日语入门容易,常常借助汉语的同形词来理解日语,但是有些场合日汉同形词却完全不同义,因此会在很多场合被误用.本研究通过分析日汉同形词,旨在使初学者理解日汉同形词的异同点,正确掌握日汉同形词的用法,为初学者打好词汇基础.  相似文献   
8.
“四史”作为重要的历史资源、理论资源和方法资源,融入大学课堂教学是其落实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与必要举措。在当前大学课堂教学中,“四史”主要作为思政课的知识材料被讲述,并未广泛有效地融入大学非思政课课堂教学。为促使“四史”全面有效地融入大学非思政课课堂教学,应明晰“四史”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的扩容功能、明智功能、增趣功能和提质功能,梳理“四史”有效融入课堂的学科逻辑、发展逻辑与层次逻辑,更好地把握“四史”的主流主线、坚守学科知识的生产阵地、认识“四史”的课堂教学方法论本质、彰显“四史”的学科教学机智,更好地推动“四史”教育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扎实推进,打造“金课”,促进师生共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