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在施泰因早期的同感现象学中,有关"个体"的现象学构造构成其现象学的核心主题之一。所谓"个体"的现象学构造,意味着在现象学的意向性的相关性中对"个体一般"或"个体自我一般"的现象学意义的阐明。施泰因将个体一般或个体自我、它的躯体以及心灵、作为自然发生的心理之物,以及因果的联系乃至一个交互主体地构造起来的实在世界等都归属于"自然",一门"自然之现象学"则展示了这些客体是如何在意识中被构造的,它为自然科学的发生提供了澄清性的阐明。而正是在宽泛意义上的"同感"行为中,个体以及外部世界得以构造,这样的"同感"构成了人们"观""自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思想中的认识论立场是一个有些神秘的话题,争议颇多.马克思的认识论之所以神秘是因为其要点至今还不清晰.因此它未被很好地理解,尽管这未能阻止一系列作者,如卢卡奇,对此做出常常引起争议的断言.不过,始终不明确的是,这些断言是否能找到文本支撑.因此,本文的大部分讨论所致力的主要是开始将马克思的认识论立场区别于有时对它做出的半神秘主义的说法.但同时,由于马克思主义者们和现象学家们已经表现出对彼此的相当大的兴趣,那么一个会为这种兴趣辩护的共同基础的存在就有必要被阐明.相应地,这里的第二个目标就是简要地指出马克思的认识论与至少一种哲学形式间独特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3.
“同感”和“同一感”构成了舍勒和施泰因同感现象学的基础。从利普斯所举的杂技演员的例子,施泰因用她自己的、基于“本原性和非本原性”之区分的同感概念驳斥了利普斯的“同感”概念,并由此创造性地区分了“同感”与“同一感”。这一区分极大地影响了舍勒,以致他修改并扩充了他有关同情的著作。尤其是,他将“同一感”作为第四种类型补充到交互主体的情感行为的分类之中。但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舍勒的“同一感”概念完全不同于施泰因的“同一感”概念。在互动中,施泰因和舍勒在不同方向上成就了各自的理论。他们都在对“同感”和“同一感”概念的澄清中,展开了一门广义上的“同感现象学”或“交互主体性现象学”;同时,又由于他们各自对于相关概念的不同理解,最终他们也开展出不尽相同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家们大都在“自我”这个主题上倾注过心力.在施泰因早期现象学中,有关“个体自我”的现象学构造或者“自我”的“个体化”问题构成其现象学的核心主题之一.“个体自我”的现象学构造的出发点是纯粹自我,但惟有通过“心理物理”之“身体”,“自我”的“个体化”才得以保证.这种被构造起来的“个体一般”在现象学意义上就是心理物理之统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