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1993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分析目前产生众多的中差生的原因时,我们常常慨叹“学生厌学,怕苦畏难”。于是不少人便对症下药,大讲古人苦读的故事,什么“头悬梁”“锥刺股”啦,什么“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啦!似乎强调一个“苦”字,就可诊治中差生的“百病”。诚然,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必须有坚韧的毅力,必须有勤奋拼搏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倡导“苦学”是十分必要的。在中外教育史上,就曾有不少教育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苦学”的重要性,十八、十九世纪欧美就流行过所谓“训练主义”的教育思潮。这个学派力主强化训练,激发学生奋勉与努力,其特点就是突出一个“苦”字.纵观历史,若干大学问家的成才道路上确实都撒下了他们的无数汗水。应该说,“苦学”思想是  相似文献   
2.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崇尚朱熹的“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的串讲法由来已久.愚以为此法虽可借鉴,但不宜全盘搬用,因为它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育家刘佛年同志说,“现在我们要发展各种各样的能力”,“总起来讲,有两种能力更重要:一种叫自学能力:一种叫独立工作的能力”。就自学能力的培养,他又指出,学生“在学校里最重要的不是要学得多少知识技能,而是学会一个会学习的能力”。(见《教育研究》81年第三期《有关发展学生智力的一些问题》)此话切中时弊,值得语文教师深思。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