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气”孳乳新义或新词的方式:内部引申产生新义;联合同义语素孳生新词旧义;前加修饰语素衍生新词新义。除“上位-下位”“整体-部分”“个体-集群”三组常规转喻外,“气”词语语义之间还存在“微观-宏观”“物质-精神”“静态-动态”三组对立转喻,这是矛盾一体观思维方式的反映。自然之气孕育人之气,故以自然之“气”转喻人之“气”;人之气孕育文之气,故以人之“气”转喻文之“气”。同时,以认知自然的图式认知人,故以自然之“气”隐喻人之“气”;以认知人的图式认知文,故以人之“气”隐喻文之“气”。如此人之“气”语义链和文之“气”语义链都是“转喻+隐喻”双重认知叠加的结果,其转喻和隐喻认知都是“自然·人·文”一体观思维方式的反映,是原始一元本原论(尤其气本原论)在语义层面的留存。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学从古典形态走向现代形态,其间出现了德国、日本、苏联三种主要叙述模式,而王伯敏作为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科研究领域的杰出带头人之一,他撰写的《中国绘画通史》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一、史料的拓展使中国绘画史研究朝着“真实”“全面”迈出了历史性一步;二、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朴学的基础上,集其大成地创立了绘画史叙事方式的新模式;三、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关注中国绘画的前途与命运。史学品格与艺术品格的完美统一决定了《中国绘画通史》将对今后的美术史学研究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释"忽"     
"忽"有"偶"义,可翻译为"偶然"、"恰巧",而<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均失收此义.  相似文献   
4.
反思古汉语词汇研究现状,其研究内容比较狭隘,研究方法日趋定型僵化,面临深刻危机。古代文学审美语素"气"属于书面常用雅语,既抽象又模糊,具有独特性与共通性相融合的特点,对古汉语词汇研究而言,它具有如下特殊的研究价值:探索审美语词的特点及演变规律,丰富并深化古汉语词汇语义理论;从三个平面展开语义描写,考察审美认知特点,开拓词汇语义研究模式;扩展古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的应用领域,为文学范畴史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上古汉语中这类“有+VP”句式和闽方言“有+VP”句式在动词的陈述性、结构类型、“有”的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都具有类似的特征,应是闽方言“有+VP”句式的起源。除语法学上的论据外.闽方言“有+VP”句式的起源还可以寻找到社会历史学角度的依据。西晋末年汉人大规模迁徙入闽,为闽方言输入了相当数量的上古汉语的语言成分。而闽地相对闭塞的地理、社会环境使得这些上古语言成分得以保存至今。方言学相关分支学科的研究也可作为辅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