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7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伦理制度即道德的制度化,是伦理学研究和当前道德实践的重要领域。作者运用逻辑学的交叉概念理论及方法对伦理制度加以研究,认为伦理制度是制度与道德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交叉产生的具有新质的伦理范畴,它分为道德立法和道德纪律两大类型。与非制度化的伦理要求、道德规范相比较,伦理制度具有组织权威性、可操作性和外在强制性等特点,能产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强大作用,虽然它有其适用范围的限制,但在维护当今的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道德说教和制度规章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指对无或旧的否定与超越,它融探索性、新颖性、艰险性和价值合理性于一体。主体必须具有顽强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等品格才能进行创新。创新是人类生存的最本质状态,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强大杠杆。社会只有为人们创造宽松的创新氛围,建立科学的创新机制,才能激励创新  相似文献   
3.
浅析主体能力的基本特征郑玉兰所谓主体能力,是主体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从事某种对象性活动的力量,如果我们从它的存在形式及发挥状态的角度来考察,就会发现它是个体能力与群体能力的统一,是潜在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一1.个体能力。它是指个体体内蕴藏着的能动力量。不同...  相似文献   
4.
研究"普遍人性"是哲学理论本身和社会现实的需要。哲学视野中的普遍人性是为全人类所共有的一切属性,它是包括多层次、多维度并具有二元张力结构特征的复杂整体;它是静态的、共时的人之共性,与动态的、历时的人之共性和唯心史观的抽象人性论相区别。  相似文献   
5.
关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的逻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搞清楚“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 ,首先要将它定位于“谁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个逻辑层面才有实际意义。而要真正树立起“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驳倒“英雄史观” ,就必须将“人民群众”界定为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相似文献   
6.
伊莎贝尔是詹姆斯笔下最典型的美国女性,她爱好自由选择的权利,她追求自身的不断完善,她渴望独立.但是由于女性整体在社会上和家庭中没有地位,处于依赖男性、屈从男性的境况,所以在很多情况下这种独立的追求都是大打折扣的,是虚幻的,是不能实现的.亨利·詹姆斯的女性观着手,分析了伊莎贝尔的独立,并进一步阐述了她的独立是虚幻的.  相似文献   
7.
人的自由发展与制度之间存在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人的自由发展内在地推动制度产生、创新与发展变化,制度则通过创新促使人的自由发展得到体现、保障和实现,两者在良性双向互动中相互提升和超越。当前.清醒认识并深入探讨两者良性的双向互动对于我国的制度现代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对外开放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同志创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展现出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革动力论”,二是“对外开放动力论”。对外开放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动力有其现实的、历史的和理论的依据,也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对外开放动力论”与“改革动力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开放和改革共同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浅析我国的多元民主政治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多元民主政治主体的形成是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的本质要求和自身不断发展的结果。多元的民主政治主体的政治参与以共产党为主导作用,以具体利益诉求为基础,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的特点。其政治参与对我国政治生活稳定、增强政治活力与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制度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蕴含着丰富而有创造性的制度思想。其“社会制度体系层次论”将社会制度看作一个体系 ,认为这一体系可以由社会的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两个基本层次构成 ;其“体制革命论”不仅深刻认识到体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而且把新型体制的建立同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密切地融汇到一起 ;此外 ,在社会制度选择和创新这一问题上 ,小平同志始终一贯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根本原则 ,坚持用生产力标准来检验社会制度的好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