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法国思想家萨特的一系列著述中,发表于1947年的《什么是文学》作为一份比较完整连贯的理论提纲,全面反映了萨特的文学思想和文化立场,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学界对这篇文章的切入角度和论证逻辑却颇有争议,这一方面是由于文章强烈的论战性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萨特政治先行的立场影响了他对"知识分子"身份的认同,使他在文学和政治的两端摇摆不定。这种守望文学,又渴望跨出文学边界的心态,恰恰成为特定年代萨特思想困境的一种真实写照。因此,回到《什么是文学》的文本细读,在历史语境中解读"介入"和"自由"两个重要概念,并联系萨特在此文前后的其他著述,应该有助于捕捉萨特思想位移的轨迹,重现文学萨特和政治萨特在理论文本中的缠绕。  相似文献   
2.
俳句在日本文学史上的位置有如唐诗之于中国,这种简洁隽永的诗歌形式以其特有的“意韵”和“禅风”独树于世界诗歌之林。其代表人物松尾芭蕉不仅充分发扬了俳句的优势,更以其探索性的创作把俳句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芭蕉身上,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而不可忽视的,前人也多有论及。从细处着手,对俳句进行文本分析,联系芭蕉创作的历程、背景和精神世界,即可一窥芭蕉身上的中国文化基因,并发现芭蕉俳句对中国文化承接与变异的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