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界对于汉代思想的转型与汉武帝的联系有着一致的认识,因为汉初六十年的历史是黄老尊崇的日子,而武帝之后,则是独尊儒术的时期。特别是,在儒学(确切地说是经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之后,汉武帝前后的思想界、学术界的分歧就日益明显了二不过,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武帝后的意识形态建设时,一些更需要辨析的问题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从黄老尊崇到独尊儒术,其间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经学之间的分歧是怎样的?它体现为怎样的思想史、学术史的意义?提出这些问题的认识基础是,思想史的变化过程通常不是“突破”的,即使像武帝时的独尊儒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辨析赋《诗》言志体现的共同伦理开始 ,探讨了使用和阐释在孟子《诗经》学中的分野 ,最后以汉代《诗经》学阐释的两种类型为论证 ,旨在说明中国经典阐释学实质上是伦理阐释学 ,即阐释者在解说经典大义时 ,通常在字面义和表达义之间建立起伦理关系 ,建立的方法是相似性联想 ,应当注意相似性联想在伦理阐释中的特殊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古史辨”在从事《诗经》研究时 ,首先预设了《诗经》是文学的观念 ,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汉代《诗经》学的批判。在反驳汉代《诗经》学时 ,“古史辨”提出了历史与伦理的分野。他们认为 ,汉代《诗经》学把《诗经》当“经”而不是诗 ,乃因于汉儒的伦理观念所致 ,而“古史辨”恢复《诗经》的文学面目正是尊重历史的表现。因此伦理观念可以被排除在历史研究之外。这一看法与“古史辨”的历史观———“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密切相联 ,并为反思“古史辨”《诗经》学的理论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郜积意 《人文杂志》2007,(4):118-122
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刘勰区分了比义和比体,扬比义、贬比体。此种论述与汉代经学的比兴论不同,比、兴均为诗之六义,不存在价值的高低。刘勰所以如此立论,是因为他以辞赋为考察对象,故刘勰提倡"宗经",也和汉代经学的经典观有明显区别。注意到此种区别,对于把握〈比兴篇〉、〈宗经篇〉的涵义及其相关的文学思想史问题,将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5.
赋的“讽谏”说汉代人从一开始就把赋和讽谏相连,赋应当具有讽谏功能是最流行的看法。在迄今为止最早评论汉赋的文字中,司马迁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史记·司马相如传》云:“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雅何异。”即把赋的价值与讽谏等同起来。后来汉宣帝的观点也与此相差无几:“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义讽谕。”这种把赋与讽谏相连的理论根基是建立在《诗》学的基础之上,当时对于《诗经》的批评,其极端的例子是树诗》当谏书使用,所谓“以三百五篇当谏书”①。由于把《诗》当做经,所以…  相似文献   
6.
三世异辞(即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与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三统说),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内外说),合称三科九旨,是董、何《公羊》说之总纲。惟三统与内外说重义不重辞,易为凭虚蹈空之弊;三世说则义、辞并重,是理解其余二科六旨的重要线索。董、何的三世说,含恩情、王化义;董、何的异辞说,含微辞、托辞例。由微辞、托辞,知恩情、王化之分;由恩情、王化之分,知三统与内外说之所指,则三科九旨可以相互贯通。  相似文献   
7.
一、汉初的文化政策 汉初的文化政策首先是侧重于废除秦代遗留下来的那些苛刻条例。惠帝四年的除挟书令即是这方面的先声: 初,秦燔灭文章以愚黔首。下令敢有挟书者族。六艺从缺焉。于是好古之士,或藏之山崖屋壁,或以口授生徒,高祖因秦律,未遑除去。至是年三月,帝乃下令除之。于是壁藏者纷纷出世,而口授者亦得书之于简策矣。 挟书令的废除不仅产生了一批新的文化典籍(如颜贞献《考经》),而且使得当初在民间流传的文化传授更加扩大其规模及影响。在“焚书令”颁布后,经书的传授只能在民间流行,博士官虽掌有《诗》、《书》等经籍,但只是为保存而保存,不可能以之为教。因此,文化传播在此时就受到遏制。而且民间流行的经籍、诸子学说的传授只能以秘密的方式进行,不可能达到较大规模的讲授,与后汉时郑玄等人开帷帐设私学相比简直有霄壤之别。但是在汉初,民间流行经书传授显然不再秘密地进行,虽然规模不如后汉,但私家经师的身份可以暴露,人们不再以挟书或教书而遭荼毒。如伏生教《尚书》于齐、鲁之间,高堂伯教《礼》于鲁地。正是有了这样的转变,到惠帝四年废除挟书令便是应时而生的结果。所以,《汉书·艺文志》云:“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相似文献   
8.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中国经学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用董仲舒等用阴阳五行说和《公羊传》相牵合的今文学说用以保护皇权,西汉今文经学在学术上占有优势。西汉末年,王莽利用刘歆提倡的古文经《周礼》作为“改制”的论据,提高了古文经学的地位。西汉经学在黄巾起义后没落了。魏晋时,王肃作《尚书》、《诗》、《礼》、《左传》注,立为博士。“王学”在其时占居主导地位。南北朝时,北方士族南迁。南朝盛行门阀制度,于是专讲区别尊卑亲疏的三《礼》之学大行。南朝经学不拘家法,随意发挥,并受佛教影响,把讲经…  相似文献   
9.
作为《诗经》中重要的艺术手法,“比”和“兴”本身的含义长期以来都难以区分.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不同的时代环境会影响不同的主体对“比”、“兴”的理解;二是“比”、“兴”这两个概念本来就有相互交叉重叠之处,难以截然区分.  相似文献   
10.
当代社会学方法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意义郜积意我在此所说的社会学方法是指当代酉方兴起的文学社会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即把社会学方法应用于文学研究领域,其目的是建立起较为可信的论证基础并进而达到对文学及其相关的社会与人的理解。这种方法强调文献调查与社会调查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