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07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近年来,奇幻文学蓬勃兴起,铺陈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奇幻世界.在此背景下,作为"年选"系列之一,长江文艺出版社于2007年推出了韩云波主编的《2006年中国奇幻文学精选》(以下简称《精选》),通读这部57万余字的选集,可以看到中国奇幻文学正在进入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吉林油田通过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培养大批高、精、尖业务骨干,使吉林油田一跃成为全国特大型企业。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一九九六年底,经省政府及有关行政部门批准,吉林省油田管理局改制为国有独资的吉林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以其为核心企业,组建吉林石油集团。省政府授权吉林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经营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并作为所属全资和控股子公司的主体,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一句话,就是  相似文献   
3.
《诗经》的《国风》中出现22篇战事诗,《雅》、《颂》中出现31篇战事诗,这些战事诗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前者主要表现为生命个体对于战争的感性体悟,呈现出悲剧性的审美特征。《国风》以侧面表现战事为主,正面表现战事为辅。《雅》、《颂》以正面表现战事为主,侧面表现战事为辅。《国风》大多取自民歌,创作者大多身处生活底层,吟咏的多是个人对于生命的感悟式歌唱;而《雅》、《颂》多为庙堂之上的高雅之作,创作者所处的创作环境决定了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的差异性观照,且多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去追寻、总结民族、国家的生命价值。所以,战事诗在《国风》与《雅》、《颂》中的不同审美呈现,也是创作者自身的不同美学取向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先秦两汉的传统小说观念以“小道”为核心标准,其学术性指向远大于文学性。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的六朝文论,在理论层面继承了传统小说观念,将小说视为一种学术体式而非文学体式,忽略了魏晋以来小说实际创作中凸显的文学性特征,从而造成《文心雕龙》中所呈现的小说观念出现理论与创作的脱节。因此,在研究《文心雕龙》的小说观念时,应注意当时小说发展的大背景,尤其是杂传类等各体小说作品的实际创作情况。  相似文献   
5.
自班固《汉志》建立“小说”之学,确立了“小道”的学术性核心特征,直至唐人撰修《隋志》时,虽然“小说”创作出现了较为显著的文学色彩,但其理论构建层面未发生重要变化.欧阳修撰修《崇文总目》与《新唐书》,在将部分“杂传”作品界定为“小说”类所作的持续努力,使“小说”从一种没有固定表述体式的学术之说,逐渐转变成一种具有显著文学特征的叙事性文体.在传统“小说”观念向近现代“小说”观念转变的过程中,欧阳修为“小说”引入“杂传”的书写体式,确立“小说”的独立文体位置,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编年体与纪传体是刘知幾《史通》中史学系统的正史之体, 正史之余则为非正史, 即用以编撰正史的史料。小说发展至刘知幾时, 仍体现以记言、记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特点, 被刘知幾援子入史, 纳入史料范畴。故刘知幾《史通》并无论述小说之本意, 刘知幾小说观念未超越以《隋志》为代表的唐人小说观念。《杂述》篇“偏记小说”10类是刘知幾对其泛史料观念的分类体现, 而并非是小说分类。  相似文献   
7.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共著录"小说"42种,通过对这些"小说"书逐一考查,厘清其著录的正讹,并结合中国正史各《艺文志》与《经籍志》中"小说"著录情况,对先后成书的《隋志》、《见在目》、《旧唐志》、《新唐志》等重要史志的相关著录进行类别的比较,探究日本目录学著作中的"小说"观念与中国史志中"小说"观念的关系。《见在目》体现的"小说"观念,较为贴近《隋志》为代表的唐人小说观念,并以此为标准独立发展,而偏离《新唐志》为代表的析"杂传"入"小说"的宋人"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多种新兴的史学注疏方式,改变了史注依附于经注的传统注疏之法。这一阶段的小说在其体系发展中,借鉴史学的诸多表现形式,始终表现出贴近史学的文体特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遵循了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法体例,以及补阙备异的新兴史学原则,成为新兴史学注疏的主要代表形式。同时,在小说学领域,则开创了以史注小说、以史证小说的学术新气象。  相似文献   
9.
研究姜夔词作的众多学者中,对其《淡黄柳》一词的"小桥宅"句往往有不同见解.如夏承焘先生等诸位学者认为"小桥宅"指"合肥词事"中弹筝之妹所居,"桥"为姊妹姓氏;郑文焯先生则认为是"赤阑桥"姜夔客居处,"桥"为"赤阑桥",但语焉不详.而通过结合各种文本及史料的传统文史研究方法,从姜夔诗词及史籍中互为引证,以郑解为是,认为"赤阑桥"为解读姜夔"合肥词事"之要.  相似文献   
10.
郝敬 《兰州学刊》2011,(1):108-114
文章选取成书时间与《史通》相近和稍后的《史记索隐》与《史记正义》,将其置于《隋志》和《新唐志》之间,对其引书中与“小说”相关的22种书予以重点考察,然后结合刘知几对采“小说”入史的态度,探讨分析了唐人所持的“小说”观念:以“道”为核心判断标准,外围概念随不同时期或不同史家对表达之“技”的认可程度而存在动态增减。这种以阐述“小道”为核心的“小说”观念,经由《汉志》《隋志》《旧唐志》《新唐志》直到《四库全书总目》,始终是史家著录小说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