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新区域主义已经成为东亚地区一种重要的理论与社会建构。新区域主义的开放性等特点适应东亚地区的安全现状,同时东亚的安全形势也为新区域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新区域主义理念的指导下,有助于将带有冲突性质的国家间关系的“安全复合体”转变为具有合作性质的“安全共同体”。本文试图从新区域主义的视角探讨建构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新区域主义已经成为东亚地区一种重要的理论与社会建构。新区域主义的开放性等特点适应东亚地区的安全现状,同时东亚的安全形势也为新区域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新区域主义理念的指导下,有助于将带有冲突性质的国家间关系的“安全复合体”转变为具有合作性质的“安全共同体”。文章试图从新区域主义的视角探讨建构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美国是霸权稳定模式的积极倡导者.冷战结束后,美国为了维护在东北亚的利益,通过不断加强其同盟体系、介入地区安全事务以及发展与地区非同盟国的安全联系等方式,企求建立起以霸权稳定模式为基础的政治、安全秩序.而与此同时,东北亚不断变化的地区形势使这一模式日益显现出其局限性."合作安全"作为一种新型的多边安全机制,适合东北亚地区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弥补霸权稳定模式的缺陷,必将在未来东北亚安全问题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并有可能成为维持地区安全与稳定的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4.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GMS)建立以来,合作领域不断扩展,层次不断提升,对促进次区域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在各合作领域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GMS未来发展中还面临一系列挑战。中国需要在其他各国合作中积极探索更加合理的次区域治理模式,解决合作中的矛盾,实现次区域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5.
东亚合作进程是在地区权力结构变动背景下起步的。地区大国的利益分歧、权力争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东亚地区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本文从软实力的政策来源、制度来源与规范来源三个层面探讨了东亚合作进程中的软实力因素。事实表明,软实力因素是推动东亚合作进程的主要力量。中国通过继续支持东盟的主导地位、加强地区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以及在开放地区主义原则下建立与美国的制度性联系等软实力外交,缓解中国崛起的压力,推动东亚合作进程及东亚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新地区主义的兴起为当代国际关系注入了新的内容.新地区主义不仅是一系列观念的载体,也包含地区层面的一体化实践活动.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进展为新地区主义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同时,新地区主义也推动着东北亚合作的制度化及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政府数据开放中,行政机关兼任数据处理者、数据开放者和数据监督者的多重角色,与数据提供者和数据使用人形成了多元行政法律关系。《数据安全法》第52条第1款“造成损害只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难以实现解决行政争议和救济公法权利的目的,因此需要从保护主观权利和维护客观法秩序两个维度来构建行政诉讼制度。行政私益诉讼中,遭受损害的数据提供者享有主观公权利,符合《行政诉讼法》第25条确定的“利害关系”标准,具有原告资格。人民法院可以职权法定、比例原则作为合法性审查的标准,并适当参照技术标准。行政公益诉讼中,应当明确公益诉讼的启动要件,充分发挥诉前程序的功能,以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8.
公民直接立法制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直接立法的古典形态产生于古代希腊、罗马奴隶主民主制时代,后来率先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欧美国家获得了它的现代特征。作为一种法治理论,它从亚里士多德到孙中山源远流长。本文论述了现代公民直接立法制度的自身结构,认为这种制度实质上是国家权力直接向社会成员手中回流过程的定型化。在我国,条件成熟时采用公民直接立法制度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要的补充,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