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7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文如其人”在文学理论上似已成为一个格言一条定律。人与文的统一、做人与立言的统一 ,是我们自古而然的追求。但也要看到 ,人与文、言与行在很多情况下具有不一致性。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人文相背言行不一的客观存在 ,而且要认识到 ,艺术创作在很大意义上是“创制” ,是一种理想形态。“文如其人”的现实含义是 ,人有多复杂 ,文就有多复杂。  相似文献   
2.
魏晋名教自然之辨由儒道思想的冲突发展为“内圣(道)外王(儒)”、“庙堂”与“山林”的融合.根据这种模式,刘勰在齐梁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思潮中形成了“内佛教外儒道”的人格理想。特殊的遭际使刘勰的理想人格范式和行为方式都具有深隐而实际的特征.刘勰的审美理想融合了儒家重视教化(善)、道家重视自然(真)、佛教重视缛采(美)的观念,从而升华为崭新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3.
在学术批评不景气的今天,《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学术批评与争鸣”栏目能够坚持理论探索,为学术的多方交流与发展提供平台,积累学术成果。尤其是发表在该栏目的一些学术争鸣文章对推动文学、美学的学术交流与争鸣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雅俗观论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雅与俗”是由文化积淀而成的一组价值范畴,在今天的文化建设进程中亦是人们关注的理论热点。本文对“雅与俗”概念的历史演进状况作了梳理,对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作了辨析。指出“雅与俗”指向两个层面,一是知识阶层文化和民俗文化,二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二是高雅与低俗的对立,是正直高尚与卑下丑陋的分野。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的文学研究界 ,常见没有思想的学问和没有学问的思想。除了道德的层面、技术的层面 ,“学术规范”更重要的是应当指向学理的层面、思想的层面。如果一篇论文经过寻章摘句 ,旁求远绍 ,能求一义 ,征一理 ,也算是有思想有价值 ,但连考据的功夫的都没学到或不愿烦劳 ,嚼人剩饭 ,还要多谈“学术” ,那可真是奈何不得也么哥了。相反如果是冠之以“酷评” ,社会评论派的文章若能有理有据 ,又何以不能作为有价值的学术看待呢 ?  相似文献   
6.
兰亭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亭雅集是对“孔子与点”、“竹林七贤”、“梁园之聚”、“南皮之游”、“金谷之会”的承继、损益和再造新变,与隐逸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它是魏晋风度的结晶,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的知识人格、艺术品味和精神追求,反映了魏晋士人追求文明、平等、自然、诗意及思想自觉的精神内涵。兰亭诗人在赏会自然中启悟哲思,因此能超越玄学。《兰亭集序》对人生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子贡从一个孔子不太喜欢的有诸多缺点的学生成长为道德高尚、才能突出、深受孔子喜爱和信任的贤才,孔子的"因材施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子贡逐渐克服了自身的种种缺点,而孔子也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子贡和孔子的关系达到了亦师、亦友、亦亲的高度,其中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儒家的“折中”、道家的“守中”、释家的“中观”思想作了梳理辨析.指出,三家理论各具特点,共同建构了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和思维方式.其中儒家侧重于对认识客体的真实性、准确性的把握,力图使人的认识和实践更符合事物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规律.道家侧重于对认识主体心性的要求,追求自然而自由的心境,来体道悟道.释家则“不落两边”,侧重于从本体论角度认识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形上关系.三家从不同角度对“求中用中”的积极探索,表现了中国人对把握“尺度”的富于智慧的追求,但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缺陷和消极影响,需要我们扬长避短地吸收借鉴.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逍遥思想是通过“小大之辨”、“有待无代之辨”、“有用无用之辨”三个环节来表述的。如果只注意《逍遥游》中的“鹏鴳寓言”一节,则使庄子的思想成了断尾巴蜻蜓。庄子的“逍遥游”境界,是庄子的理想追求,也是庄子的自我设定与塑造。庄子,即逍遥游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宰予既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又是很让孔于头疼的另类学生。宰予和孔子的关系很微妙,很特殊,从宰予和孔子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宰予身上所体现的某类知识分子的特点,也可以看出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的活生生的思想性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